
后颅窝肿瘤继发脑积水颅高压的处理策略
儿童后颅窝肿瘤很多见,常见的肿瘤类型是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或者室管膜瘤等,因为孩子的耐受性比较好,肿瘤早期症状比较隐匿,难以发现。孩子可以出现走路不稳,拿东西没那么准确或者脖子酸痛,向一边歪斜,因为症状不怎么明显,有时候很难引起家长的注意。只有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阻塞了脑脊液循环的通路,导致了继发性脑积水和颅高压,孩子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这种症状也是非常的不典型,很多孩子是反复呕吐,并没有头痛的主诉,所以家长就带孩子看消化科,做胃镜。等到检查CT才发现颅内有占位,很多孩子都是出现症状至少半个月后才能查出问题。
问题来了,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了,后续如何处理?大家应该要知道,一旦出现了脑积水颅高压,病情很可能就会急转直下了,就像发大水后形成的堰塞湖,堤坝阻挡不住这么多水,水就会溢出,CT或MRI上就会看到脑室周围间质的水肿,颅内压就会进一步增高,严重的会压迫脑组织形成脑疝,孩子会很快陷入昏迷。我们自己也有惨痛的教训,周五入院的孩子准备周一手术,结果周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现脑疝,虽然马上做了手术,但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因此后颅窝肿瘤继发脑积水颅高压的处理是比较紧急且重要的,每一个家长和从业者都应该了解这一点。
目前这种情况的处理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种:
脑室外引流(EVD):顾名思义,就是在脑积水的脑室里放根管子,把水引流到体外,暂时缓解颅内压力,可以同时行肿瘤手术或者过几天再行肿瘤切除。优点是操作简单见效快,缺点是护理起来较为麻烦,需要控制流量,太多太少都不行。如果同期肿瘤切除,因为颅压高尚未缓解,可能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比较大,容易有相关后遗症。
Ommaya囊植入:和外引流类似,不过就是有一个储液囊放在头皮下,没有装置放在体外。然后根据情况可以间断性穿刺抽液,也可以扎针持续外引流。
脑室腹腔分流(VP shunt):目前很多中心在采用这种方法,这也是十几年前我们经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也比较简单,效果比较好,尤其是近些年可调压阀门的应用,减少了压力快速下降导致的肿瘤出血或上疝的并发症。但是毕竟是异物置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感染,比如阻塞,肿瘤手术后血性脑脊液和蛋白含量过高很容易阻塞管道。尽管有的专家对分流管操作熟练,通过调节压力等等各种操作,在肿瘤切除术后可以拔除分流管,大力提倡分流管的放置。但是这里有再次手术的问题,而且我个人也确实看到因为放置分流管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多次手术都无法解决。我自己口拙心笨,不善于争论,但在这里我必须用文字表达我的观点,尽量不要放置分流管。
脑室镜三脑室造瘘(ETV):这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也是极力推荐的治疗方式。当然也可以在造瘘术后放置ommaya和外引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内窥镜,在脑脊液循环的通路上开个旁路,就像造个运河,把多余的水绕过阻塞的地方而引流掉,其实在手术中就是打开一层膜。比较符合生理,疗效肯定,成功率在90%,且不需要置入异物。但是需要会操作内镜,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大的中心反而比较难以开展,因为内镜手术只能内镜组的医生才会做才能做,这就限制了其使用。
之所以要写这篇科普,是因为看到很多病人的处理并不是很理想,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后遗症,希望广大病友和同行多多宣传科普,选择更为合适更为符合生理的治疗方式。
2020.11.10 于神经外科病房
本文是杨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