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动力疗法在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中的应用概述
非黑素性皮肤肿瘤的治疗现状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主要包括日光性角化病(AK)、皮肤基底细胞癌(BCC)、鲍恩病(BD)、鳞状细胞癌(SCC)等。AK是因长期日光照射或电离辐射刺激引致的表皮角化过度为主的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上皮性癌前皮肤病变;BCC约占NMSC的80%,是常发生在表皮基底细胞或皮肤附属器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BD又称原位鳞状细胞癌。上述几种NMSC通常较少发生转移,但均有局部破坏性及恶变潜能,因此治疗需求高。
目前对AK、浅表性BCC、BD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手术切除、冷冻、电灼及局部外用药物等。手术治疗虽具有高清除率,但由于局部损毁性较高,尤其是对肿瘤面积较大、病变部位特殊者会产生明显的外观和功能损害,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冷冻、电灼等方法常常治疗不彻底且容易遗留瘢痕;局部外用药物虽然美容效果好,但清除率低,复发率高,效果不尽如人意。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组织特异性,对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无损伤。很多临床及病例研究中也证实其对NMSC的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在NMSC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机制
肿瘤细胞具有增殖活性强,代谢活跃的特点,外源性的5-氨基酮戊酸(ALA)会选择性富集在增生活跃的细胞中。随后在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照射下,光敏剂将光的能量传递给组织中的氧,生成大量的单线态氧,引起靶组织中的基质物质强烈氧化,发生细胞膜溶解、蛋白质变性等,引起细胞坏死或凋亡;PDT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肿瘤血管破坏;同时,光-氧化损伤引起治疗部位的急性炎症反应,大量炎性介质入侵、破坏靶组织,并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
三、光动力在临床皮肤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1、ALA可靶向富集于肿瘤组织,与光、氧气相互作用产生光动力学效应,发挥抗肿瘤作用;
2、ALA-PDT治疗AK,皮损清除率高,是权威指南循证医学证据Ⅰ级,A类推荐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头面部、多发性或大面积皮损的治疗;
3、ALA-PDT治疗BCC疗效明确,完全缓解率为87%(浅表型)和53%(结节型),循证医学证据Ⅰ级,A类推荐;适用于浅表型、侵袭不深(<2 mm)结节型皮损、特殊部位、手术不耐受、美容要求高的病例。
4、ALA-PDT治疗BD疗效明确,适用于特殊部位或不适合手术的病例,且易与手术、激光等治疗方法联合,提高疗效。
5、光动力可联合手术治疗:应用于手术治疗前,即新辅助治疗,可降低肿瘤负荷,可缩小手术范围,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可应用于手术治疗后,清除手术无法清除的微小皮损,降低复发率。
本文是吴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