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糟鼻——你不知道的前世今生(更新)
导语:酒渣鼻,英文rosacea,最早出现在1897年美国传教士James Boyd Neal编写的《皮肤证学》,大概在1982年我国又称其为玫瑰痤疮(rosacea),而现在的玫瑰痤疮概念和酒糟鼻、酒糟性皮炎似乎已经“分道扬镳”了,玫瑰痤疮的已经把面部阵发性发红、持续性发红、脂溢性皮炎、酒糟性皮炎、肥大增生、敏感皮肤、激素依赖性皮炎全部收于囊中,是一个大而全的面部皮炎概念,非常复杂。它们间的“恩恩怨怨”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探讨。酒糟鼻,回归到本初的概念,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脂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时代政治漫画中引用莎士比亚笔下那些富人们酩酊大醉的红脸和肥厚的鼻子,主要发生于2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儿童和老年人也可以发病。
酒糟鼻表现呈多样性。根据不同部位、 不同时期、 不同皮损特点, 可将酒糟鼻分为 4 种主要类型 , 但不同类型之间可相互重叠, 部分类型之间可相互转换。
1、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
以鼻及鼻周的面中部为主,亦可累及面颊、前额及下颏。最初表现为红斑,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气温骤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明显,久之红斑变为持续性,并逐渐出现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呈树枝状,主要分布在鼻尖及鼻翼。常伴有鼻部毛囊孔扩大和皮脂分泌增多。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后向丘疹脓疱期发展。

2、丘疹脓疱期
在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反复出现座疮样毛囊性丘疹、脓疱,但无粉刺形成。皮损有时可表现为深在的炎症性结节、疖肿或囊肿。

由于长期充血,反复感染,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导致鼻尖部外观肥大、畸形如赘生物。鼻赘表面可件明显扩大的皮脂腺口,挤压时有条状白色粘稠皮脂溢出。

4、肉芽肿性玫瑰痤疮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丘疹性酒渣鼻,其特点是:皮损不仅发生在面部蝶形区域,也发生于面部两侧及口周,用玻璃片按压皮损呈黄褐色。组织学改变为非干酪性上皮肉芽肿。

治疗对策
1、一般治疗
平时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及饮酒免眼晒和过冷或过热的刺激,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有胃肠道疾思应及时治疗,保持大便通畅。调整内分泌失调。应用温和的护肤产品,可使用粉底等具有遮盖效果的化妆品,遮盖红斑或毛结血管扩张部位。
2、局部治疗
可选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酰凝胶、氯霉素洗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亦可选用硫黄制剂二酸剂、低浓度维A酸制剂、甲硝唑或替硝唑凝胶钙调磷酸抑制剂等。这些外用药物具有消炎、杀菌作用,有助于减轻红斑与丘疹、脓疱的消退。维持治疗能减少轻症患者患者的复发。
4、其他治疗
对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者,激光治疗效果满意。鼻赘期可选择切割术或磨削术治疗,以达到美容效果。
小结:
迄今为止没有单一的治疗可以解决酒渣鼻所有的临床症状,往往需要联合治疗方案,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效果往往好于单一治疗。总之,酒糟鼻是一种顽固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诱因、病因、药物类型等。
END
参考文献:
[1]李健,袁超.玫瑰痤疮的病因及流行病学[J],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17,39(2):90-91.
[2]李吉,谢红付.玫瑰痤疮的定义及分型[J].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17,39(2):89-90.
[3]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96.
[4]李吉,何琳,谢红付等 ,玫瑰痤疮分型再认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2): 1-2.
[5]凌诗琪,宗文凯.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7):436-439.
[6]郝飞.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J].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17,39(2):91-92.
[7]Spoendlin J, Voegel JJ,Jick SS,et al. 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yof rosacea in the U. K[J]. Br J Dermatol,2012,167(3): 598-605.
本文是张海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