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瘤常规筛查,势在必行!--53岁名媛脑动脉瘤破裂离世,没留任何机会
大家还记得去年上海吴太张瀞仁在12月18日到达日本北海道开始滑雪之旅,12月19日她在社交平台上很开心地晒出在当地滑雪的照片,当日下午她与家人一同回到下榻的酒店泡温泉,之后像往常一样入睡。12月20日早晨6时许,张瀞仁起床时候感到头疼,与丈夫吴乔峰提及此事,之后就突然昏倒,最终因为“脑溢血”而离世。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十几二十年的奋斗,在社会上单位里可能一席之地,但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时候。
最怕就是突发一场疾病拿走生命的全部,没有任何预兆,让人猝不及防,触目惊心。这类疾病中除了心血管病以外,另外一个重大的凶手,就是颅内动脉瘤。
我们可以自我安慰:自己坚持健身啊,每年都查体啊,指标都正常啊。
但是目前国内体检很少涉及脑血管,其实在脑动脉狭窄之外,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占到30%。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可以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只是因为先天发育的缺陷。
“这些潜在的炸弹可以伴随我们终生而不产生危害,但也可能在家庭最需要你时夺走您的生命。人到中年,记得每3~5年记得做个头颈CTA,尽量认识一位靠谱的脑血管医生。”
颅内动脉瘤,常规体检能筛出来吗?
目前的常规体检项目,更多的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颈部血管超声;更加深度的内容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MR平扫。
目前的常规体检,对于发现头部病变,尤其是脑动脉瘤,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头颅CT/MR平扫只能发现比较大的动脉瘤,而对更常见的中等动脉瘤检出率几乎为零。
颅内动脉瘤的筛查,目前只有头颅CTA和头颅MRA相对靠谱。
为什么常规体检内容中没有头颅CTA和头颅MR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呢?
因为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往往很低,低到人们忽视它的存在。同时因为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而这两项检查占用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费用稍高(头颅CTA和头颅MRA在公立医院价格为1000元左右),因此从经济学上考虑,常规体检项目中就不包括头颅CTA和头颅MRA。这是一般的解释。
这样做合理吗?不合理!
颅内动脉瘤的常规筛查的必要性
颅内动脉瘤,简单地说是脑血管上的异常膨出,这是一种良性疾病,其发生原因第一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等可能是生长及破裂的触发因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潜在性,可能很多时间是静息的,与携带者和平共处,但它在某种条件下(紧张、便秘、劳累、血压增高)发生破裂,如撒旦幽灵释放出来,或者说是潘多拉魔盒被打开,而且它的危害极大。
高患病率
一般认为人群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的患病率约为1%~8%。而我国的UIA患病率约为8.61%,这是国内上海李明华教授的一项基于上海社区调查的普通人群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这就表明我国约有4千万颅内动脉瘤携带者。
高破裂率、高死残率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约为每年1%-2%,而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大约为30~40%。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约有40%~60%的病人会在动脉瘤出血后的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 而第二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约为60%~80%。
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是张世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