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呼吸道过敏病的科学用药
通过之前的文章我们知道,过敏是身体免疫系统对外界本来无害的某些物质产生的过度的、异常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由内因(遗传基因决定过敏体质)和外因(过敏原及环境)共同决定。

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如若导致出现临床症状,则为“过敏性疾病”,表现在不同器官则是不同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一系列疾病组成的系统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些成为慢性疾病。

我们的呼吸道时时刻刻都在与外界接触,因而呼吸道过敏是最常见的过敏表现,也最易发展为慢性过敏病。
包括:上呼吸道的过敏性鼻炎和下呼吸道的过敏性哮喘,二者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慢性呼吸道过敏病,科学用药,规范治疗,长期控制,全程管理。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其中的一些知识。
慢性呼吸道过敏病的过程和特点
常见的气传过敏原包括:尘螨、蟑螂、动物毛屑、花粉、霉菌等。

人体一旦对空气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往往就会出现过敏性鼻炎和(或)过敏性哮喘,前者为鼻部症状(鼻痒、流清涕、喷嚏、鼻塞),后者为下呼吸道症状(咳嗽、胸闷、喘息、呼吸困难)。
当机体免疫系统反复或持续受到过敏原刺激,产生过敏反应,往往会持续进展,呈现出慢性炎症过程。
呼吸道粘膜(鼻腔黏膜、支气管粘膜)在炎症持续作用下,屏障功能逐渐受损,炎症细胞聚集,上皮细胞增生,气道狭窄,毛细血管渗漏,腺体分泌增加,进而导致局部症状的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如接触大量过敏原、感冒(病毒感染)、接触烟雾或污染物、运动、气候变化,可能会诱发出鼻炎和(或)哮喘症状的急性发作或加重。

因此,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就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过敏炎症就如同一座冰山,时不时浮出水面,表现出症状;当症状缓解,又沉下水面,但冰山依然再不断形成,等待下次浮出水面。表面上虽然“风平浪静”,但水面下实则“冰块聚集”。

慢性呼吸道过敏病的综合治疗
正因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有上述特点,用药方面也需要明白其作用,才能做到规范治疗,控制病情。
急性发作期——缓解用药,迅速减轻症状,不需要长期使用,即“治标”。常用药物有:
抗组胺药(俗称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氮卓斯汀喷鼻剂等,常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痒、喷嚏、流涕症状;
减充血剂:如诺通(赛洛唑啉)喷鼻剂、羟甲唑啉滴鼻液等,可迅速缓解鼻塞,但不能长期使用;
支气管舒张剂:如万托林气雾吸入剂,用于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慢性持续期——控制用药,虽然无明显症状发作,或仅轻微症状,但仍需规律用药,逐步调整,来达到控制过敏炎症,降低发作风险,相对“治本”。常用药物有:
鼻喷糖皮质激素:如辅舒良、内舒拿、雷诺考特等,用于控制鼻腔过敏炎症;
吸入糖皮质激素:如信必可都保、舒利迭、辅舒酮等,用于控制下呼吸道过敏炎症;
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用于拮抗白三烯作用的慢性炎症。

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基础用药,要正确认识“激素”。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AIT——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目前唯一可改变过敏自然进程、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意义的对因治疗。
针对特定过敏原,通过逐渐增量、定期给药的方式,反复刺激免疫系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使免疫反应趋于平衡,遏制过敏炎症的进展,减少新的炎症形成;
疗程较长,逐渐显效,需配合上述药物综合治疗。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AIT对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长期有效性。
慢性呼吸道过敏病的规范管理
不同药物、不同治疗方式,作用层面不同。

各种方法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舍本逐末,有些药物不能随意用或随便减,有些治疗需要长期坚持。
总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必须综合治疗、长期管理,定期评估、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达到:用最少的药物控制病情,并降低未来疾病进展的风险。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的管理模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董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
主治医师 硕士
擅长: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欢迎关注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
学习过敏知识 规范过敏诊治
电话 027-67812536
地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号楼门诊3楼
本文是董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