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晓召 三甲
李晓召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外科

心跳骤停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

2626人已读

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脑复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现代复苏学在过去30多年中,无论在实验研究、还是在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对复苏后所遗留的“植物人”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脑死亡法”尚未正式颁布实施的发展中国家,“植物人”必将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人们日益认识到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同时必须重视脑功能的恢复,CPR是维持存活的基础,脑复苏情况决定生存的质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的最终目标。在急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心肺复苏术后的病人,脑复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此类病人,为了更好的抢救此类病人,总结经验如下:

一、积极地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1.呼吸功能维持:此类患者都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以采用高氧疗法,即将氧分压尽量的维持在150-200mmHg范围,但有研究表明,较高的氧分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损伤,可能与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有关,因此,尽量不要是氧分压>200mmHg。

2.循环功能维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血压维持至患者发病前的水平以上,以保证脑组织良好的氧供用。

二、脱水降颅压,改善脑灌注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因此要保证良好的脑灌注压,除了维持好的循环功能,提高平均动脉压,还必须降低颅内压,其最受肯定的是脱水治疗,药物包括:甘露醇(活动性内出血禁用)、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等,其应用原则是:尽早用,足量用。尽量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使用,除了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外,还可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以渗透性利尿为主,快速利尿药(如速尿)为辅,20%甘露醇最常选用,0.5~1.0g/kg静滴,每天4~6次,必要时加用速尿20~40mg。脱水治疗应持续5~7日。

三、改善微循环,保护脑细胞

尽管脑组织灌注压达到了,但是由于存在以下机制,脑组织还在遭受损害,1.氧自由基大量释放,损害微循环血管内皮及细胞超微结构,如线粒体、溶酶体等;2.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产生;3.脑微血管痉挛,微结构灌注不足。

针对于以上机制,以下药物必须参与应用,1.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为首选,另外稳定溶酶体膜的乌司他丁;2.兴奋性神经递质拮抗剂合成芳基多胺;3.防止血管痉挛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

四、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Metz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体表降温,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认为低温(32.5-35℃)可降低颅内压;同年Reith对39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

需要强调的是,亚低温疗法越早越好,尽量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应用,在早期48小时效果较明显,受到肯定,晚于48小时,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改善脑代谢,修复脑细胞

此类药物包括:胞二磷胆碱钠、奥拉西坦注射液、神经节苷脂钠等

六、促醒类

如:醒脑静、纳洛酮等。

上海长征医院急救部景炳文教授认为,复苏过程中应注意八忌包括:1.忌高热、2.忌抽

搐、3.忌高渗、4.忌脑水肿反跳、5.忌自由基损伤、6.忌低血氧、7.忌低灌注、8.忌脏器损害。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李晓召
李晓召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