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马建刚 人已读
腺样体即咽扁桃体,是鼻咽顶后壁、蝶骨体底和枕骨斜坡颅外面的一团淋巴组织,出生时即已存在,之后逐渐长大,6~ 7岁时达到最大,正常生理情况下,腺样体具有生成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和防御病毒侵袭的功能。但在接受炎症或其它因素刺激后,腺样体会发生病理性肥大,此时腺样体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还可以成为细菌寄生的主要部位,并可引发耳、鼻、咽、喉等多处发生病变,如:分泌性中耳炎、鼻-鼻窦炎、错颌畸形(地包天、下颌后缩、腺样体面容等)、夜间睡眠呼吸障碍如:打鼾憋气、睡眠不踏实、张口呼吸、反复翻身等,长时间如此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神经和骨骼发育异常、颜值降低、性情烦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此时应该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
人们对腺样体切除术的探索可追溯到十九世纪,1868年Hans Willhelm Meyer描述了腺样体肥大为‘鼻咽腔中的腺样赘生物’并建议使用尖锐的环状刮匙经口去除。此后人们对腺样体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开启了历经150余年的研究,腺样体切除的手术方式也经历了五次重大改变。
一、刮匙腺样体刮除术
刮匙腺样体切除术是最早的腺样体切除手术方式之一,也是世界上曾经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最早由Jacob Gottenstein于1885年描述,主体是一种钢刮刀,包括各种刮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刮匙宽度、长度和曲率。手柄长约20厘米,其功能是施压于刀片,可安全的切割组织。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在盲视的情况下对腺样体刮除且出血多,主要靠压迫止血,可能撕裂后鼻孔、咽隐窝和咽鼓管圆枕等部位,也可能致腺样体残留影响术后效果。
二、激光腺样体切除术
激光腺样体切除r术是在显微镜下操作连接微电脑的CO2激光器,使激光通过抛光金属镜反射到鼻咽部,进行可视下的消融。但使用CO2激光进行切除,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特殊的预防措施,并且据报道激光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儿童有存在鼻咽狭窄的风险,目前已被其它更先进、安全的方法所取代。
三、动力辅助腺样体切除术
Rueben Setliff博士在1993年首先提出鼻咽部内窥镜手术动力切除概念,目的是实现鼻咽的可视化。通过内窥镜可以放大视野,在明视下通过使用动力切削钻对腺样体组织边切除边吸引,比较完整的切除阻塞的腺样体组织,恢复鼻咽部通畅。内窥镜下动力辅助腺样体切除术相对于刮匙腺样体切除术在总手术时间,失血和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是边切除边吸引导致出血量仍较多。
四、传统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
低温等离子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应用于临床以来,主要用于鼻、鼻咽、咽、喉等部位的消融手术,具有在低温下操作,切除病变的同时具有消融、止血、吸引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是经内窥镜连接可视屏幕,在明视下使用等离子刀头对腺样体从表面逐层消融,研究结果均表明与刮除术相比,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更精确,更快速,且出血量更少的优点,但使用此法在处理腺样体基底部时容易出现消融过浅导致腺样体残留,从而引起术后复发。
五、低温等离子腺样体(轮廓化)完整切除手术
低温等离子腺样体(轮廓化)完整切除法是我科独创的手术方法,用低温等离子刀在腺样体下端与咽后壁交界处切开,并在良好的视野下沿腺样体基底先分离腺样体基底部再分离周边,分离、止血、切除同时进行,最后逐渐分离至后鼻孔,将腺样体组织完整切除;再对咽鼓管、鼻中隔后端周围的淋巴组织及增生肥大的咽侧束进行精准化消融或切除,在彻底切除腺样体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咽鼓管咽口、后鼻孔、咽侧束及咽后壁纤维层及肌肉组织。此种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的所有优点,其更突出的优势是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可以精准、彻底切除腺样体组织,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组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既往手术方式相比,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完整切除术具有以下特点:1.按解剖层次进行手术,符合外科手术操作原则,2.由于精准的切除,手术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不良反应轻,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3.术后可留取完整腺样体标本。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但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不仅仅是对病变的简单切除,而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的治疗、更加人性化的就医体验,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
本文是马建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