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牙的中西医认识及推拿治疗
啮齿(磨牙)(引用我校小儿推拿专家廖教授观点)
【定义】夜晚上下牙齿磨得吱吱响的一种病症。
【病位】肝、咀嚼肌、大脑。
【病势】不当动而动。
【病性】实证。
【病因】心肝火旺,阳明炽热,咀嚼肌失控。
【基本病机】颊车失灵。
一、中医
1.磨牙的返祖学说
在进化的链条上,人位于顶端,是最为高等动物。但人不是凭空出现的。人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动物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的基金中一定留存着远古的信息和记忆。只是进化到了人后,远古的信息该冥灭,久远的记忆该忘记。毕竟已经进化到了人,人毕竟不再是猴子、牛马、小鸟和乌龟了。没有了远古的信息,不再记忆起亿万年前发生在自己祖先的祖先身上的那些动作、姿式和语言,即不具备远古动物的特征,就是今天人类的健康。而人类的疾病呢?有一类恰恰就是该冥灭没有冥灭,不该记忆却记忆住。并且在人身上表现出来了。
如果进化论观点是科学的话,那么磨牙的机理就很简单了。在进化的链条上,有一类反刍动物,典型代表为羊、牛、鹿等。反刍俗称倒嚼,指食入食物已经半消化后,再从胃里返回到嘴,进行再次咀嚼的过程。这些动物主要是草食动物,被称为反刍动物,归属于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反刍动物有多个胃。反刍发生时,可由瘤胃直接逆呕上行至口腔,也可以从瘤胃陆续进入网胃,再由网胃返回口中。一旦到了口腔,颊齿开始细致咀嚼,再次咽回瘤胃,这一反刍和咀嚼过程可以反复多次,直至彻底嚼碎后,再从瘤胃经网胃而入瓣胃。瓣胃近球形,内壁有许多平行叶片,即俗称百叶。瓣胃叶片提供广大面积,食糜在叶片间受到压挤,成为更细碎的食糜,同时,瓣胃也吸收部分水和低级脂肪酸。
根据以上观点,磨牙是人的大脑记忆起了当初还是反刍动物时的反刍生理过程。才导致夜间磨牙的。其病机直指大脑。
2.磨牙的风动学说
白天属阳,夜晚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夜晚万籁俱寂,人当静止睡眠。而这时候牙齿没有静下来,不断咀嚼磨动。动属于阳,因而磨牙是阳盛。不该动而动,是风,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有了动,有了风,考虑脏腑就简单了。那就是肝应春,主动,肝属于风。根据这个理论,磨牙应该在春天,或者情绪激动时加重,这有待进一步观察。
这一学说其病机为局部牙齿兴奋性过强,兴奋过强需要镇静。镇静之本仍然在大脑。
3.磨牙的脾虚与虫子学说
肝主动,脾主静。理论上,脾气旺盛则静。现在静不下来,脾气理所当然就旺盛不起来。加之肝木克土,肝木旺了,土受抑制,脾虚磨牙学说就有成形了。
但单纯补脾治疗很难凑效,于是变生出了虫子理论,认为磨牙是肠道虫子干扰所致。这基本成为了传统中医的一种主流认识。因为虫子寄生在人体内,但虫子不是人体,虫子有自己的活动规律。白天它躲避在某处阴暗的角落,夜间趁人熟睡才敢跑出来,它吸取人的营养和气血,才导致人磨牙的。
一般而言,虫子本身不会让牙齿磨动,但虫子的代谢产物如果干扰大脑,让大脑失去对颊车的控制真会磨牙。可见,无论动静的脾虚观,还是虫子毒素干扰观,最终病机也直指大脑。
4.磨牙的经络学说
人是由经络联系而成整体。在经络循行中与口齿发生关系的主要经络有:足阳明胃经“挟口入上齿龈中”。手阳明大肠经“挟口入下齿龈”。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均“抵舌根”。督脉“止于龈交”。足厥阴肝经、任脉和冲脉“环绕口唇”。
理论上这些经络发生病变,也可能影响到牙齿的运动而导致磨牙。
在经络理论中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一入上齿,一入下齿,配对成双,主管牙槽运动。阳明经又被认为多气多血之经。主实证,主热证,主动。阳明经还直接与胃肠相连属。因而磨牙的经络理论特别重视手足阳明经。
这些经络直接或间接与牙齿相通。它们相通于口齿,会聚于头面。头面为脑所在,磨牙为不该动而动,治疗上应该镇静,镇静部位在牙齿,在大脑。
5.颊车失灵
颊车,载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一横指处。咬合上下牙时,咀嚼肌隆起处取穴。左右各一。其中,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有耳大神经分布,还有面神经及咬肌神经通过。
颊车中“颊”为面颊,为牙槽骨。“车”乃运动工具。车的作用就是运动。
古人将此穴位以颊车命名之,就言其主管牙槽骨的运动。磨牙是夜晚牙齿相互磨动,而牙齿种植于牙槽骨上,牙齿运动的实质是牙槽骨的运动。
颊车是运动牙槽骨的车,功能是吃饭时运动,夜晚睡眠该车当入库停车。现在夜晚磨动不停,显然颊车失灵,仍然未能熄火。而且,因为颊车直接控制牙槽骨的运动,因而上述任何一种磨牙学说的最终结果都是颊车失灵,当熄火未熄火,仍然轰鸣运动不止。
这是本书将磨牙的基本病机归纳为“颊车失灵”的重要原因。失灵了,要大修,修刹车,修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还是在头面。
二、西医
1.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 白天过度疲劳,晚上大脑皮层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失去对咀嚼肌的控制,并发出冲动令其作短暂而连续的收缩产生磨牙。
(2)不良习惯 从小咬手指、咬铅笔等不良习惯的儿童,多发展夜间磨牙。平时习惯以磨牙、咬牙等方式表达压抑、愤怒感情的人也容易夜间磨牙。
(3)睡眠姿势 侧卧位和俯卧位睡眠姿势容易产生磨牙症。
(4)肠道寄生虫 人体内肠道寄生虫能分泌多种代谢产物和毒素,它们会刺激睡眠中的大脑相应部位导致咀嚼肌持续收缩而出现磨牙。
(5)神经系统因素 当神经传导通路协调功能紊乱时,肢体会出现不自主运动。目前认为,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分泌异常可能是磨牙症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
(6)疾病 口齿中咬合不正、咬合干扰,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过敏、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都被认为是磨牙的可能原因。
【治疗】
一、原理
既然各项学说都指向大脑,最终结果都是颊车失灵。因而啮齿的基本治疗方法为镇静安神和平定颊车。
二、治法
1.中药:酸枣仁、远志、茯神、朱砂(宁心安神定志,平定颊车)、黄连、龙胆草(清泻心肝之火,除烦热,止躁动)、生大黄、石膏(清泻阳明经火热,平定颊车)。
2.小儿推拿:心肝同清、清胃经、清大肠经(清泻心肝、阳明经火热)、定颊车(双掌振按颊车,刹车止动)、头面四大手法、双点门(健脑益智,增强大脑控制能力)、振按腹(调脾胃、大小肠)
【注意事项】
良好生活习惯对小儿磨牙改善有帮助。应注意及时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树立与养成好的习惯。
【支撑材料】
《灵枢·热病》“啮齿者,热盛而咬牙也。”
《形色外诊简摩·诊齿法》“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
《世医得效方·腹痛虫证》 “治腹中有块起,以手按之不见,作聚往来,痛无休止。亦治心痛,五更心嘈,牙关强硬,呕吐涎沫。或吐清水,及梦中啮齿,面色青黄,饮食虽多,不作肌肤。或寒或热,沉沉默默,不知病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普济方·婴孩诸疳门》 “心疳即惊疳。由乳食不调,心脏受热所致也。盖其血气未定,乳哺有伤,易生壅滞,内有滞热未得疏通,故心神惊郁而作惊疳之候。外证身体壮热,脸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小便赤涩,五心皆热,盗汗发渴,啮齿虚惊,是谓心疳。”
《伤寒明理续论·蛔厥狐惑》 “狐、惑、湿,皆虫证也。盖腹中有热,入食无多,肠胃空虚,故三虫求食而食人之五脏也。其候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眠,目不能闭,啮齿晦面,眉间赤、白、黑色变易无常。”
《明医指掌·惊风七》“未发之时,夜卧不稳,困中或哭,啮齿咬乳,鼻额有汗,气促痰喘,忽尔闷绝,目直正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
《医说》“腹中有块起,急以手按之,便不见,五更心嘈,牙关挢硬,恶心而清水出,及梦中啮齿者,此谓之虫痛。”
《九峰医案》“疟邪之后,留热未除,先天固不足,后天亦不振,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肾不足以化精微,酿生湿热,湿盦发黄,五液不充,热留阴分,致生潮热。阳明气至则啮齿,肾虚肝热则搐搦,脉来滑数无神,滋少阴,理阳明,化湿热,清留热,顺其性以调之。
《种福堂公选良方·温热论》“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木来泄土故也。”
《伤寒论》“脚挛啮齿,风痹热证。属阳也。承气汤主之。”
《明医杂著》“若口内生疮,身体壮热,腮唇赤色,或咽干饮水,掌热,便赤,盗汗,烦热,啮齿,虚惊。此心经内外疳也,宜用安神丸主之。”
《叶氏录验方》“治小儿脾胃虚或因吐泻后乘虚伏惊,或乳食化迟,胸膈不利,吐涎食久而不除,多变风证,捶头啮齿,手足不遂,项强目斜,有时上瞟或发搐搦,咽喉涎鸣,睡中自惊,进退往来,人参膏。”
“寐乃阳藏阴之态,若体有外动,皆藏而不全,精不自守,神不固一所致。寐而嚼牙者,是其心神在动。心者,火也,开窍于舌;牙者,肾之所属,水也。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上行以克其心火蔓延,水火既济,阴阳和谐,此可谓之平人也。欲寐而心神不藏于心者,则不能入寐,心神全藏于心,方可称正常入寐矣。入寐有深浅,系心神藏于心多少然,藏而不全藏者,心神必动也,舌亦动,舌动而牙亦动也,故嚼牙之态显矣。此者轻疾之初使然,重者梦呓,甚重者梦游,次第疾患者皆归元神之阳藏阴不善是也。寐中心神受扰,故亦不能全藏,扰甚者阳全出于阴方醒。寐中嚼牙,梦呓,梦游三者,细究之可辨有三,一曰肾水旺乘心火,二曰轻微肝火燎风萌动扰心。三曰心火自不能阴阳平衡。”
本文是袁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