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难弄的病人
“你们可以把我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个难弄的病人》”郑女士在术后一周复查时对余主任说。
郑女士是个完美主义者,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凭借自己的精明干练,将生意做到了多个行业。早在1997年,当大家还未普遍接受近视激光手术的时候,她就已经做了双眼近视激光手术(右眼LASIK,左眼PRK),术前一眼近视500度,一眼近视600度,术后视力一直很好。当年为他手术的医生张丛青如今正是宁波太学眼科的院长,由于对手术效果的满意,郑女士与张院长也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国于1993年首先在北京开始应用PRK技术及1995年开始应用LASIK技术。]
三年前,郑女士被确诊双眼近视100度,于是又开始佩戴框架眼镜。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近两年视物逐渐模糊,近视度数攀升到右眼1000度,左眼450度。跑了两家医院,被诊断为双眼近视激光术后、近视、屈光参差、白内障合并老视,需要做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保留300度近视。难以接受确诊信息的她,在医院门口傻傻地坐了一个多小时。
郑女士想到了曾经为自己做过近视激光手术的张丛青院长,经过张院长的介绍,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太学眼科中心找到余威德主任。余威德主任被誉为“屈光手术全才”(详见《宁波晚报》2020.11.06的报导),是老视、白内障、近视等屈光手术专家,也是太学眼科高阶白内障中心主任,从事眼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十余年,对个性化屈光手术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擅长老视、白内障、近视等眼科显微手术,及高阶屈光手术的规划设计。
检查评估后余主任提供了三个解决方案:
1、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保留约300度近视度数,术后需配框架眼镜。
2、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是对患者自身要求较高,看中距离或近距离的效果不如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3、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是对患者自身要求较高,也不一定能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余主任专业的水平和亲切的态度,使郑女士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但是对于完美主义偏执者来说,此刻的她,仍然犹豫不决,并没有下定决心接受手术。回去考虑的那些日子,时常跟余主任的助手小刘沟通到深夜。
秉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郑女士又踏上了去上海的求医之路,在得知上海专家的手术方案与余主任提出的手术方案完全一致时,她才放下了心中的不安。最后,在结合了上海专家的建议与自己多方对比斟酌之后,郑女士选择回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太学眼科中心找余威德主任为她做手术设计规划并实施手术。
郑女士选择了余主任给出的方案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晶体植入。她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了信心。郑女士说“就算三焦晶体植入后只能达到单焦的效果,我也要选择三焦晶体,哪怕只是多一丝希望,我也不愿放弃!”
对于手术时间,余主任建议双眼手术间隔时间不要太久,以便双眼尽快恢复。但是,谨慎至极的郑女士,毅然要求先做右眼试试,左眼再说,她想要观察一眼手术后的效果再决定是否做第二眼。右眼先接受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从术前的近视1000度(视力0.12),到术后第一天0.8的视力,视力得到了大大改善。然而郑女士总觉得不舒服,术后的那几日,又回到了时常跟余主任的助手小刘畅谈到深夜的日子。余主任告诉郑女士目前的状态是右眼已经没有度数,左眼仍有着450度的近视,左右眼相差过大,导致双眼不等像,才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一开始才会建议双眼手术间隔时间不要太长,而解决的方法是尽早接受另一眼的手术。
犹豫了15天之后,郑女士终于下定决心做左眼的手术,手术依然很顺利,术后一周复查时,双眼视力都达到了1.0,双眼都获得了清晰的全程视力,并且也没有任何不适。郑女士喜出望外,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句话,她对着余主任和助手小刘激动地说:“你们可以把我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个难弄的病人》”。
信任是一缕春风,它会让枯藤绽出新绿。也正是郑女士对余主任及眼科团队的信任,最终换来了视界的重生。后来,这个“最难弄的病人”成为了一个“最可爱的病人”。
余主任小叮咛:手术效果虽然超出了预期,视觉恢复得很不错,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别忘了关注“底片”(眼底),还是要定期复查,要想保持健康优视力,仍不可大意!
本文是余威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