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菁英聚首 共话京都 | 中国骨科菁英会2020骨肿瘤第一次会议圆满落幕
“三晋在西秦在东,北京正在天之中”,虽然已到立冬时节,北京的天却格外温暖,中国骨科菁英会骨肿瘤专业的菁英们齐聚北京,在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开启骨肿瘤专业会员的首次聚首,中国骨科菁英会2020骨肿瘤第一次会议于2020年11月7日在首都北京圆满落幕!
点明前进方向共迎未来
主题一:骨科的创新与转化
王岩教授首先高屋建瓴地为我们点明了方向,“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医疗时代已经到来,精准医疗、Watson、智能图像分析、精准分诊、电子病历等,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医生应该对自己的价值有新的认知。”
随后,王岩教授又补充道“从医生,到专家,再到一个科学家,从一个熟练工到一个真正的医学领军人才,建立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临床思维创新,还是临床产品创新,都能帮助医生真正地成长。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把idea变为现实。”
Q:作为一个医生,大多数时间需要关注自己的手术,就算有idea,很多时候也没有精力将其变为现实,请问如何协调两者?
A:Team work。好的idea是需要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合作来实现的,团队能得到的资源更多,大家一起拼搏,更容易做出成果。
—— 课堂开讲——
与会专家思维火花碰撞
主题二:思考与实践
#青少年恶性骨肿瘤保肢生物学重建的认识
#儿童下肢保肢重建方法的困惑
#儿童脊柱肿瘤病例分享
主题三:(邻)关节重建
#儿童恶性骨肿瘤保留关节的生物重建 #大段异体骨重建
主题四:3D金属重建
#3D打印假体重建长骨干极限骨缺损的临床实践
以长骨干极限骨缺损(CSBD)的重建修复为背景,闵理教授进一步介绍了3D打印在长骨干超极限骨缺损(UCSBD)中的应用。UCSBD使用常规的重建技术难以修复,可用固定的残留骨更短,如何最大限度达到肿瘤切除与关节功能保留的平衡是他们在重建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3D打印假体则以其高度精确、形态优化好、界面愈合好、支撑强度高的特点成功地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3D打印人工假体重建肢体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
特邀嘉宾-杨毅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3D打印假体设计的流程,随后介绍了上/下肢多个部位及关节的假体设计方案,对每个部位的假体设计都分享了小技巧。最后,杨毅教授对3D打印假体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比如其优秀的骨整合功能和优良的力学特性。
主题五:实践中的取舍
#病例讨论-儿童股骨骨肉瘤的重建选择
王守丰教授以一例右下肢股骨远端骨肉瘤病例为核心,带动与会会员的激烈讨论,讨论了可能的手术方案,如旋转成形术、大段异体骨移植等。在确定使用大段异体骨移植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近端不愈合情况发生后的解决方法,如带血管的腓骨、髂骨植入。王教授用一个精彩的案例为前面讲的各种重建方法做出了精彩的总结。
姬涛教授分享了一例干骺端假体重建失败后的翻修案例,他选择了骨搬运的方法,最终让患者恢复了一定的功能。通过本案例,姬涛教授展现了假体重建和生物学重建携手合作的思想,助力患者恢复健康和功能。
王守丰教授讲解了骨肉瘤细胞癌变的可能分子机制,指出骨肉瘤细胞内存在局限超突变以及广泛重排,其癌变是在14种驱动基因和大量的协助基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由于骨肉瘤癌细胞的异质性强,NGS有一定的适应人群,虽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收益,但仍未获得广泛而有价值的临床应用,因此,往往被作为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尝试。
肉瘤分子检测-what to expect
大会总结
本文是王守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