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用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最常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V617F体细胞突变是其发病机制的主要驱动源。超过三分之二的PV患者存在包括红细胞增多的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增高,PV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栓塞、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转化,而这些疾病进展影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对于PV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对于高危组患者,有效降低血细胞,减少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延缓疾病向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进展,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干扰素-α(IFN-α)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与传统治疗羟基脲(HU)相比,流感样症状、疲劳、肌肉骨骼疼痛、神经精神症状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患者因不耐受而停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应用。但由于干扰素直接靶向恶性造血干细胞阶段、清除恶性克隆的作用更加持久而深入。研究表明,对比羟基脲,IFN-α减低PV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延缓骨髓纤维化的发生,降低JAK2V617F负荷(V617F%),故NCCN专家推荐为年轻ET/PV患者的一线疗法。
IFN-α的应用,可有效降低PV患者的放血治疗频次、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血小板增多、脾大及减少血栓出血事件发生,且无致畸、致白血病作用,妊娠期妇女亦可安全使用。但是有精神病及急性甲状腺炎等严重免疫疾病的患者需要慎重使用。
目前在我国市场能够购买到底IFN-α包括:长效的聚乙二醇peg-IFN α-2a、peg-IFN α-2b和短效的IFN-α2b、IFN-α-1b等多种剂型。长效干扰素由于聚乙二醇链的加入,使其在患者体内保持更加稳定、持续(一周)的效应,因此通常是180ug,每1周给药1次。长效IFN在保证血细胞控制的前提下,延长给药间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临床中,我们发现长效IFN应用12到16周左右起效显著,且一旦起效,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期干细胞耗竭的现象,所以三级以上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多发生于这个时间点。因此,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疗团队的严密监测和预测下,才有可能把控时机,避免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短效的IFN-α2b、IFN-α-1b已经在临床中应用了近20年,其中,IFN-α-1b更加接近中国人中的免疫源性,发热、乏力等副作用相对较少,且对血小板降低的选择性较好。短效IFN应用方便,一旦发生三级以上血细胞减少副作用,减量和停药后血细胞恢复较快。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2020年美国血液学年会近期报道关于干扰素治疗MPN停药后维持完全血液学患者的临床研究,研究中,大部分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24个月后予以停药还能维持较长的无复发状态,且停药后复发,重新应用IFN-α后仍然有效。证明IFN-a是唯一能在MPN患者停药后长期维持CHR的药物。
另外,近年来,我们中心还进行了IFN联合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FN联合芦可替尼的应用减少了IFN发热等副作用,在控制血细胞的同时,患者脾大得到显著的改善,且两药连用,JAK2V617F负荷(V617F%)降低更加显著。值得在合适患者中的推广。
总之,在PV/ET/早期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只要患者能够耐受,IFN-α治疗具有深远的应用意义。
本文是白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