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大基
徐大基 无职称
好大夫工作室 中医科

糖尿病与高血压

965人已读

大血管并发症并不是糖尿病特异性的血管并发症,但糖尿病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使大血管病变更加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

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存在对心血管的危害有乘积效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加重了大血管病变的同时,也加重了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时血脂增高,脂质代谢紊乱,凝血功能异常,使高血压患者本已存在的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更易产生脑梗死;高血压会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和肾脏纤维化进程。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诊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140mmHg,舒张压小于90mmHg。如果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属于高血压。

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成年人(年龄大于18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由于糖尿病患者经常并发高血压,因此在糖尿病筛查的同时一定需要测量血压。

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对血压升高和接受降压治疗者,宜自测血压或增加血压检测频度,至少每周测量一次。

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易受高血压损伤的靶器官;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降压目标

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相关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降低。

降低血压至理想范围固然重要,但过低的血压有时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对每一位不同的患者降压时都需要考虑不同的年龄、临床状态等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血压。对于单纯血压升高而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在140/90mmHg以下。

●2007 年欧洲心脏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及2009版加拿大高血压指南均指出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为130/80mmHg以下。如24h尿蛋白排泄量达到1g或以上,血压控制则应低于125/75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指出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实现降压达标。

强化降压,如收缩压降至120mmHg以下较之常规降压治疗,如降至140mmg以下,患者并未进一步获益,而不良事件反而显著增加,提示降压治疗宜适度。因此建议:一般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是小于130/80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是小于140/90mmHg。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属于非药物治疗部分,可在高血压早期,或本身血压不太高时进行;对于进行药物治疗后,仍要重视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优化。

在血压处于130~139/80~89mmHg水平时,主张进行基础治疗至多3个月,如无效则开始药物治疗。

基础治疗措施:

●戒烟

肥胖者需合理降低体重

●节制饮酒或及时戒酒

●优化饮食结构,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脂肪摄入。

●加强体力活动

●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血压超过130/85mmHg开始使用降压药

●主张小剂量单药治疗,如无效采取联合用药,一般不主张超常规加量

●在控制达标的同时,兼顾靶器官保护和对并发症的益处

●避免药物副作用,如对靶器官、代谢的不良影响

中医治疗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临床多属于中医“眩晕”等范畴。辨证应分清相关脏腑及标本虚实。治疗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为原则,标实者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涤痰化瘀为主;本虚者宜滋养肝肾、填精生髓、补益气血。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以及瘀血内阻等。【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198~206】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淫羊藿、灵芝提取物、丹参、桑白皮、豨莶草、地龙、桑寄生、钩藤等中药均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临床上可在辨証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应用。

可选用中药药茶配合,常用药茶如:

★枸菊决明山楂茶: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草决明、生山楂各15克。煎汤代茶饮。可用于高血压兼有高血脂者。

对于高血压属于阳虚型的则可使用桂附地黄汤加怀牛膝、桑寄生、夏枯草及钩藤等。【朱世增.祝谌予论糖尿病.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91】


以上资料摘自作者编写的《糖尿病治疗与中医调养》一书。此处有刪改,供有兴趣的朋友參考。


徐大基
徐大基 无职称
好大夫工作室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