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处理策略

发表者:刘启明 人已读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广泛,临床症状差异颇大,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同。正确的临床处理有赖于对室早的危险性评估。

一、室早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一般预后较好,发作时如无明显症状,可不治疗;有症状者可予心理疏导,消除诱因(紧张、咖啡因等),必要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缓解症状,不推荐其他类抗心律失常药;研究发现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对这类室早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频发伴明显症状室早,特别是起源于流出道的室早,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近期国外有研究提出:频发的特发性室早会造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并提出室早负荷超过15%,甚至有人提出>24%者为导管消融的指征。

二、冠心病室性早搏: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室早应积极处理心肌缺血和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兴奋性,减少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如室早触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考虑胺碘酮联合治疗。陈旧性心梗时的室早除β受体阻滞剂外,不推荐对无症状的室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心梗后频发和连发室早伴EF值明显下降者的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应积极干预,改善远期预后。(1)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心律失常上游药物。前者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后者为无直接心电生理效应、但可改善心脏重构、预防或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上游药物,包括ACEIARB、他汀类药物、螺内酯、镁制剂、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C等。(2)导管消融:适用于有明显症状的频发、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意长期服药的室早患者。研究发现,导管消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频发室早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逆转左心功能,但室早负荷的临界值尚不确定。(3)血运重建等间接治疗措施:对于心肌严重缺血患者,血运重建有助于减少包括室性早搏在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如经皮球囊扩张、支架血管成形术(PCI)和冠脉搭桥手术。对于心梗后室壁瘤形成的患者,室壁瘤切除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三、心力衰竭室性早搏: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室早可增加猝死率,因此寻找并纠正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因素,如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血运重建等很重要。

药物治疗包括(1)上游药物治疗: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利尿剂等,有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明显症状的心衰伴室早患者,无需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频发且伴有症状的室早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应用或联合胺碘酮治疗,但不应使用Ic类药物。导管消融:对于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单形性室早患者,在心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少数患者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

四、儿童的室性早搏

研究显示,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较少频发室早。随着儿童的成长,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往往消失,而起源于右室的室早则多存在。因此,对有左室起源的室早的儿童无需进行强烈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对于右室起源的室早儿童,则应长期随访,包括左心功能的监测,尤其警惕右心室心肌病室早。

五、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室早

Brugada综合征患者,其单一局灶性室早可触发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的发生。研究证实,奎尼丁可减少电风暴发作,但能否降低死亡率尚待证实。对于这类患者,唯一有效预防猝死的手段是ICD治疗。

QT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主要治疗措施。虽然ICD治疗可明确降低死亡率,但由于这类患者多为儿童或年轻人,ICD治疗的相关并发症限制了它的使用率。文献报导,仅有3%-5%这类患者接受了ICD治疗。

(转载)

本文是刘启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