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腕部正中神经卡压)是医学史上最早发现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1854年由Paget首先报道。是正中神经经过腕管时受到压迫所致。如注意到该综合征,熟悉了该病的种种表现就可以发现该病是手麻痛和夜间手麻痛加重的最常见疾病。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腕管内压增大。腕管内压增大主要有两大因素: ① 和腕管的容积减小有关,特别和腕管横截面减小有关,这点可能与腕部骨、关节的退行性变以及腕骨间韧带骨化关系密切。② 和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有关,腕管内滑膜的增生,滑膜的无菌性炎症、纤维化又可造成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就更增大了腕管的内压。这两点都和过多的腕部活动有因果关系。故大多数患者是老年患者,有腕手部过劳的病史。而中青年女性患者,可能是怀孕、哺乳期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导致腕管内滑膜水肿,使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故大多数腕管综合征对腕管内封闭有效。作者最近随访了40余例主要用局部封闭治疗的无肌肉萎缩的腕管综合征患者,早期全部患者有效,34例效果明显,6例手麻症状改善不够,建议其手术治疗,其中5例3个月后作手术治疗,术中见腕横韧带近侧缘下方正中神经约1cm长一段被卡压,明显变薄变细,松开止血带后该段神经充血、水肿、呈紫色。因此,经3次局部封闭而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在治疗前用B超检查腕部正中神经的形态、受压部位的变化,结合电生理的检查结果可能对选择治疗有帮助。
【诊断】
(1) 常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好发,桡侧三指半麻木、疼痛,常常有夜间加重,并常有夜间麻醒史,甩手或搓手等活动后好转。
图2216腕管综合征的特殊检查
(2) 严重者可发生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受限。
(3) 腕管部Tinel征(+)。
(4) 电生理检查: 可见大鱼际肌出现纤颤电位、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5) B超: 可见腕管部正中神经在卡压处近端增粗、卡压部神经变细。
【治疗】
1 局部封闭结合夹板治疗如用曲安奈德封闭,每周1次局封,4~6次为1个疗程,一般作1~2个疗程。如用复方倍他米松,3~4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在腕横纹近侧1cm左右,掌长肌的尺侧避开可见的小血管进针,针尖指向第二指蹼,呈45°角,穿入腕管注入药物。如以手麻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在注入药物中加糜蛋白酶4000~8000u,甲钴胺(弥可保)0.5~1mg。
2 辅助治疗辅以物理治疗如电刺激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及用可拆性腕关节平伸位石膏托或支架固定,于夜晚固定,日间拆除照常工作。
3 手术治疗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大鱼际肌萎缩,应及早手术治疗。早期病例仅需切开腕横韧带即可,亦可在内窥镜下切断腕横韧带。如有大鱼际肌萎缩则应松解正中神经和正中神经返支。如大鱼际肌萎缩太久,超过1年以上,拇对掌功能仍不能恢复或受限而影响工作,应作拇对掌功能重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