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鉴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世界顶级医学杂志Cell(细胞):广州妇儿中心研究团队发现胆道闭锁新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发表者:梁鉴坤 人已读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8日凌晨,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肝脏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胆道闭锁的致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为题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 Cell(细胞)在线发表。

微信图片_20210117163651.png


研究背景:什么是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在新生儿期发病,其免疫反应异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内胆管阻塞,导致黄疸、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因持续黄疸、陶土色大便、肝肿大,俗称“小黄人”。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长期以来是小儿外科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研究发现

该研究不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导致胆道闭锁患儿肝脏快速衰竭的免疫致病机制,同时还首次发现新生儿肝脏存在完整的B细胞再生功能,从而提出B细胞修饰疗法可以改善BA患儿的肝脏病理变化,该新发现对如何促进胆道闭锁婴儿术前或术后肝免疫稳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研究意义

胆道闭锁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8,000,与儿童期各种肿瘤发病率之和相当。胆道闭锁确诊后需要行肝门肠吻合术(葛西手术)疏通胆汁流;多数未行葛西术手术的患儿在一年内就会发展成终末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虽然通过葛西手术能部分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仍有近一半的患儿术后1-2年内仍需进行肝移植手术以挽救生命,部分自肝生存患儿长期受累于反复胆管炎症、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性出血、肝性骨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胆道闭锁也成为儿童肝脏移植的首要病因。


随着葛西手术和肝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其成功率的提高,明显改善了胆道闭锁患儿的总体预后;但胆道闭锁诊治缺少特异性药物治疗措施仍存在明显不足,改善胆道闭锁的总体疗效仍然任重道远。该项研究让大家对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该研究仍待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验证,但为葛西手术的术前或术后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免疫干预策略及诊疗思路,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转载自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公众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