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猝死的预防及应对!

何为猝死?
猝死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起病急骤,进展迅速:3 秒,眼前发黑;8 秒,晕厥倒地;15 秒,发生抽搐;30 秒,瞳孔散大……在黄金时间内未出现有效救助,则发生猝死!!!

关于猝死,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料到的死亡,从发生不适到死亡,间隔不足6小时。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猝死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本身的严重性,而是疾病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现,在很短的时间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威胁生命。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发现和救治,往往存活率极低
猝死的特点
猝死特点有四:1,起病意料之外;2,死亡急骤发生;3,自然或非暴力原因 ;4,男多于女。 猝死好发于年轻人,大多年龄分布在30岁至50岁,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家庭“顶梁柱”,男性居多,与男士社交活动丰富、工作压力巨大、脾气性格暴躁等因素相关。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综述《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年轻人的猝死问题。

猝死的病因
猝死病因中心源性占比75%以上。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为最常见原因,缺血导致的室速室颤和心脏停搏往往是直接死亡原因;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心肌炎,最常见的为病毒性心肌炎,常继发于感冒、腹泻后,以心律失常、心衰为主要表现;恶性心律失常在心源性猝死中占比较重,大多猝死以心律失常直接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进而晕厥,继之心脏停搏。其余常见的猝死病因为脑血管意外,多有高血压病史,或有平时未发现的颅内血管瘤,导致脑溢血。

猝死的应对
防治猝死重在发现病人的第一人,早期的心肺复苏是减少猝死率的有效手段,有效的心脏按压可大幅提高存活率,给进一步医务人员抢救赢得时间。我院长期开展“急救走基层”教育活动,将心肺复苏技术带进千家万户。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自动复律除颤器(AED)在公共场所的推广,也将降低社会总体猝死量。

猝死的预防
1、定期体检,防患未然;2、合理作息,避免过劳;3、戒烟限酒、合理饮食;4、控制体重、适当运动;5、合理调节,心情愉悦;6、注意身体不适的危险信号,重视胸闷头昏等严重前兆症状;7、控制血压、调节血糖,医生指导下规范药物治疗;8、心律失常需专业医生诊治,评估危险分层;9、推广冠脉CTA或造影、心电生理检查等医疗筛查手段。

本文是施林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