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后转移癌的介入治疗
腹膜转移癌是癌细胞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多继发于腹腔内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子宫的癌肿和腹膜后的恶性肿瘤,也可继发于肺、脑、骨骼、鼻咽部的肿瘤以及皮肤黑色素瘤等。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多需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1.腹膜后转移癌的病因
腹腔转移性肿瘤主要来源于全身多种器官和系统的不同组织的肿瘤转移,原发部位主要为腹腔内器官,以卵巢癌和胰腺癌最多,其次为胃、子宫、结肠及淋巴系统。肺癌和乳腺癌亦可转移到腹膜。其常见的转移方式为:腹腔外或腹腔内脏器的肿瘤经血运转移、经淋巴转移;腹腔内脏器、腹壁的肿瘤直接种植、浸润转移。其中,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探查、肿瘤切除手术导致种植转移是临床中较多见且重要的转移方式。腹膜转移癌75%以上是转移性腺癌,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可脱落,并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或肠系膜的表面,生长繁殖被腹膜的结缔组织所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性结节。
2.腹膜后转移癌临床表现
1)腹胀及腹水:腹水为腹腔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且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腹水量常不大,但若同时伴有门静脉转移或肝转移,则也可表现为大量腹水。
2)腹部包块:腹腔转移癌所致的腹部包块常为多发性,常有一定的活动度,肿块质地因肿瘤病理性质而异。有时肿瘤侵及腹壁可表现为腹壁固定性包块,质地常较硬,压痛明显。
3)消化系症状: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有时伴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若肿瘤侵及肝脏或胆管,可有黄疸。当肿块压迫胃肠道或因肿块致肠扭转、肠套叠时,则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4)全身症状:常表现为乏力、消瘦、贫血、恶病质。另需注意原发病症状。
3.腹膜后转移癌的诊断:
对于恶性肿瘤术后的腹腔转移患者,诊断较为容易,而以不明原因腹部肿块或腹水为首发症状的病人,尤其是多个肿块伴有或无腹水者,应充分利用常规及影像学检查,同时抽取腹水反复行脱落细胞检查或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对于已明确为腹腔转移肿瘤者,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特点尽快寻找原发病灶,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CT或MRI扫描可示转移癌的部位大小性质及腹水等情况,在本病诊断中有较大的价值,可以定位并了解肿块的数量、质地以及血管供应,并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腹膜转移性癌的特征性CT或MRI表现为:腹水,壁腹膜增厚,肠系膜及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小肠管壁增厚及小肠移位。
4.腹膜后转移癌的治疗:
以往多将腹腔转移肿瘤看作癌症晚期而放弃治疗。近年随着影像学、外科学及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对腹膜后转移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①腹膜肿瘤的细胞减积术。②腹腔化疗:直接往腹腔注入针对性的化疗药物,使腹腔肿瘤直接浸泡在抗癌药液中,杀伤肿瘤细胞。
腹膜后转移癌的治疗往往需要联合治疗,对于一些高龄、基础疾病较多以及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也可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治疗腹膜后转移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动脉灌注化疗术:在局麻条件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介入鞘管导管,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的腹膜后转移癌的位置,可将介入导管选择性地放置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或者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等处,显示肿瘤染色后,在此进行化疗药物的灌注。在肿瘤局部达到高浓度,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相较于全身化疗及腹腔化疗灌注,介入所采用的动脉灌注化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可减少化疗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②部分腹膜后转移癌可形成巨大的癌肿压迫腹腔内器官,产生各种各样的压迫症状。这时候还可以采用介入局部消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来治疗。借助于影像学技术对癌肿进行靶向定位和引导,采用消融针穿刺或者将放射性125I粒子置于肿瘤局部进行物理损毁以杀灭肿瘤,解除癌肿压迫,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
本文是张建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