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孔娟 三甲
孔娟 主任医师
济宁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腺样体肥大的中医综合治疗体会

1321人已读

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治疗。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

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

2.1肺脾气虚

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2.2肺肾阴虚

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

2.3气滞血瘀

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3 体会

六、七岁时腺样体发育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部分成人仍有残留。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出生3天即可发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患儿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患儿头颈成角增大,硬腭变长,前中切牙间角变小,上、下颌角成角增大,审美线失衡,可见腺样体肥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诸多不利影响。

中医学认为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所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在窍为鼻。”肺与鼻关系最为密切。另外,因脏腑的经络所属、表里关系、功能配合等因素,还与脾胃、肾等关系密切。鼻咽同司呼吸,由肺维系,共御外邪。儿童为稚阳之体,脏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若失治或治疗不当,邪留鼻咽交界之处,痰气结聚,腺样体增殖,咽喉不开,堵塞鼻窍而为病。

幼儿期卫外不固,体质不坚,为抵御外邪入侵,腺样体自然增大,以防病抗病,此为生理性肥大。但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经常受到附近器官及组织的炎症影响和急性传染病的感染,腺样体又出现病理性肥大。

肥大后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鼻腔空气交换不利,副鼻窦发育不良出现颌面及口腔的发育障碍,形成“腺样体面容”。清阳不升,呼吸不利,故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记忆力差。由于阻塞咽鼓管,故有导音性听力下降。咽淋巴环受感染传给环外,故颌下淋巴结、颈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平时肺部扩张不全,久而出现“漏斗胸”。鼻分泌物长期刺激,故前鼻孔及上唇发红浸渍。

因西医学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扁桃体和腺样体对儿童特别是3~5岁的小儿咽部和整个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少数患儿术后腺样体肥大会有复发。此外,不少家长和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并且手术多采用刮出术和非摘除术,存在手术后腺样体还有可能继续肥大的隐患。故而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加外用纯中药制剂滴鼻油剂,治疗此病,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效果显著,也不失为治疗本病的另一蹊径。


孔娟
孔娟 主任医师
济宁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