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水肿,误诊率很高
《大河健康报》2013年1月29日刊登
下肢水肿,误诊率很高
专家提醒:下肢莫名肿胀、酸软无力、静脉曲张,病因不在腰、不在肾,而在血管,应该及早到周围血管科诊断。
□记者 喜月霞
1月22日,记者在河南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见到了60岁的濮阳农民邓尧民。
“我的腿原来肿得跟个小冬瓜一样粗,现在你看,正常得很。”说着,邓尧民跳下床,围着病床走了几个来回。
“我来医院的时候都走不成,这病真不少让我求诊,刚开始有医生说腿肿是腰引起的,后来又说是肾引起的,找到何立刚主任,才最终确诊是血管的问题。”邓尧民说,看病这几年,亲戚朋友都知道他得了“疑难杂症”,他自己也一度有轻生的念头。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邓尧民就发现自己的腿“有毛病”。
“俺农村人吃饭时喜欢端着饭聚到饭场边说边吃,大家往那儿一蹲,我就不行,蹲一会儿就感觉腿麻,得起来活动一下。吃完饭人家端起碗就能走,我得扶着东西站一会儿才能走。”
那时邓尧民40岁出头,家人得知这种情况后,建议他多运动。于是,他每天都骑自行车到县城转一圈。家到县城只有四五里远,但邓尧民明显感觉骑车很吃力。
“挨着自行车座的那一块儿皮肤发麻,腿使不上劲儿。”邓尧民说,尽管这样,因为当时仅仅觉得腿麻,没有其他症状,他并没有当回事。
直到2010年,他的腿一天比一天肿,大腿根发麻,使劲掐都没感觉,“跟不是自己的腿一样”,走不了200米,就得停下歇歇。
他到濮阳检查。医生说,做CT发现他腰椎管狭窄,这很可能是下肢水肿的病根,得做手术。
邓尧民怀疑,又专门跑到郑州一家省级医院,医生也说得做手术。邓尧民害怕,推说考虑一下,没有手术。
几个月后,他的小腿肿得更厉害。“可粗,皮肤跟透明的一样,我都不敢看。”这次,邓尧民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做了腰部手术。可惜手术后,只有大腿发麻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他的小腿依旧肿得厉害,最后连路都走不成了。
再次赶到郑州某省级医院,坐在门诊楼前,邓尧民犯了愁:“这病到底是啥引起的?该看啥科?”正好有一个穿白大褂的男大夫走过,他索性拦住人家问,那个医生也很热心,建议他去肾病科看看。
“一般情况下,双下肢水肿都是肾出问题的表现。”这位大夫说。
邓尧民赶紧挂肾病专家号。结果做了各种跟肾相关的检查,都显示正常。
“这到底是啥疑难杂症啊?”60岁的邓尧民拿着一堆检查结果,蹲在门诊室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开了。
“可能我在门诊室前面哭可显眼,有几个病友过来问我情况,其中一个人建议我看看中医,我赶紧让家人带我到河南省中医院。本来去的是骨科,但骨科专家说,我得的不是骨病,建议我找周围血管科的何立刚主任。”
幸运的是,当天恰逢何立刚主任坐诊。仔细检查后,何立刚主任肯定地说:“你这肯定不是肾的问题。”
“我上网查了,如果肾出问题了,就是会出现腿肿。”邓尧民说。
“如果真是肾的问题,你除了腿肿,眼也会肿,你看你的眼完全正常.另外,肾病的水肿一般是两个脚的脚面最严重,按之如泥,而你的腿肿主要在一侧的脚踝部以上,早上轻、下午重,这肯定不是肾的问题。这正是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特点。”
最后,何立刚主任建议他做双腿的血管造影检查,这一查,果真查出了问题。
“我从图像里能看到我左腿上部的血管有明显的挤压狭窄。因为不知道挤压程度到底有多厉害,何主任又建议我做一个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谢天谢地,挤压还不严重,保守治疗就行了。如果严重了就得放个血管支架。”邓尧民心有余悸地说。
何立刚主任说,这种病的学名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上误诊率非常高。
“很多人像邓尧民一样,患病多年,找了很多大夫,做了很多检查,都查不出来病因,最后才发现这病应该找周围血管科的大夫看。”
何立刚主任提醒:如果下肢莫名肿胀、酸软无力、静脉曲张的患者,都应该及早请周围血管科的大夫判断。
何立刚主任咨询电话:18737156120
本文是何立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