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千万别小瞧身体上的“黑点”
黑
痣
黑痣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但你知道吗?其实黑痣是个大家族,有无害的普通色素痣,除了影响美观没有任何作用;也有“披着羊皮的狼”,比如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日光角化病等,其中有一个危险的致命杀手:恶性黑色素瘤。
郑州市三院黑色素瘤及肿瘤综合治疗内科主任张维真提醒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身体上的“黑点”,它好发于面部,影响着我们的面容,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变成恶性黑色素瘤,一种恶性程度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是一种生长失控的黑色素细胞,有转移倾向,多数起源于皮肤的痣、胎记或色素痣。黑色素瘤能适应生长环境,从表皮向真皮渗透性生长,一旦黑色素瘤细胞侵犯真皮层并且繁殖,就可以进入血管和淋巴管,从而到达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
黑色素瘤分为肢端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慢性阳光损伤型黑色素瘤和非慢性阳光损伤型黑色素瘤四型,其中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也归入了非慢性阳光损伤型黑色素瘤中。
黑色素瘤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的发病率较低,约为1/10万,但近年来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为3-5%。我国黑色素瘤发病中位诊断年龄为50-55岁,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占17.8%。

肢端黑色素瘤好发于手掌、足跟、指(趾)下和甲床,是亚洲人最常见类型,约占50%;
黏膜黑色素瘤起源于口鼻腔、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由于发病隐蔽,且更容易出现远处转移,是亚洲人第二大类型,约占23%;
而在白种人中,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非常少见,总共仅占5%左右;
皮肤的慢性阳光损伤型则是白种人最常见的类型,该类型是由于接受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导致的,主要起源于经常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如头颈部、前臂、下肢等部位;
非慢性阳光损伤型则是白种人的第二大发病类型,主要位于躯干部皮肤或者不经常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眼的黑色素瘤发病率极低,最常见病变部位为脉络膜,虹膜、睫状体也有可能发生。

预防黑色素瘤要从皮肤的自我检查做起,多关注身上的痣和痣的变化,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
1.肤色较白皙者;
2.有黑色素瘤或者皮肤癌病史者;
3.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
4.免疫力低下者;
5.幼年有严重日光晒伤史甚至起水泡者;
6.紫外线照射者;
7.局部损伤和慢性炎症刺激者。
张维真提醒,预防黑色素瘤要注意防晒,尤其是高危人群。另外早发现、早治疗(手术)是可以完全阻止黑色素瘤的远处转移,95%的早期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可获得“治愈”。
本文是张维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