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简介--儿童青光眼的新选择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及由此引起的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预计2020年全世界青光眼患者人数约为7600万,2040年则可达到1.118亿。2020年,我国有2100万的青光眼患者,产生近630万盲人及超过1000万的视觉残障人士,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通过手术降低眼内压是进展期青光眼以及药物不耐受的青光眼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作为主要的青光眼外引流手术,具有很好的降眼压效果,但存在滤过通道瘢痕化影响手术成功率、滤过泡相关并发症,以及眼表损伤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青光眼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相较外引流手术,很多微创手术更注重于不依赖滤过泡的生理性房水引流途径的恢复或重建,被称之为青光眼内引流手术。其术后降眼压效果不依赖于滤过泡,避免了滤过泡相关并发症,内引流手术日益得到青光眼医生的关注,并成为未来青光眼手术研究的热点。
目前几乎所有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都依赖于房角的开放,因此主要应用于各类开角型青光眼。而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尤其是各类难治性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尚缺乏理想的内引流手术。闭角型青光眼房水引流的主要阻力位于关闭的房角处,理论上,小梁网后的房水引流通道保持完好。这一特点为闭角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基础。“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通过切除局部小梁网(或深层角巩膜缘组织)和周边虹膜实现不依赖于房角开放状态的前房与schlemm管直接沟通,达到房水内引流的目的。该术式保留了粘小管成形术内引流和非滤过泡依赖的特点,同时通过紧密缝合巩膜瓣,大大降低小梁切除相关的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降低滤过泡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和眼部不适,降低了小梁切开术术后的前房出血房角粘连的并发症。
自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梁远波教授实施首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以来,目前全国各地眼科医院已完成逾600例手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外伤房角后退性青光眼、青睫综合征继发青光眼、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等多种青光眼类型中均取得较好效果,且未见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为各类难治性青光眼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目前通过已经完成的近460例穿透性粘小管成形术,临床观察发现该术式在多种类型青光眼患者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最长的患者已经随访60个月,术前平均眼压37.2±11.5mmHg,平均青光眼用药2.7±1.3种,术后6月平均眼压16.8±6.2mmHg,术后6月平均青光眼用药0.4±0.9种,术后并发症较小梁切除术也大为减少,累积成功率在术后2年至术后5年稳定在78%左右,证明这种手术方式在多种类型青光眼患者上是有效可行的,远期成功率高且稳定。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