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命神器——“ECMO”,可以借鉴的专家共识有哪些?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 技术,简称“ECMO”,是将患者的部分静脉血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由驱动泵将血液回输体内,对严重循环、呼吸衰竭的病人进行有效支持。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78岁老年患者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入院检查,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需要紧急冠脉介入治疗。但患者在呼吸机支持及大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手术风险极高。
科室会诊后决定立即行VA-ECMO循环支持,在ECMO的支持下,患者动脉氧由84%迅速升至100%,手术条件成熟,医生立即为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术以及冠脉血运重建,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ECMO技术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作为一种生命支持系统,ECMO的应用水平能够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但是该技术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非常强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统一的应用指南供大家学习。为了提高救治的有效性,临床专家撰写了多个相应的专家共识,对ECMO技术的规范使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01
2018年3月,
《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
由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制订,该共识是在国际ECMO循环辅助应用指南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用现状而制定。涉及基础理论、ECMO 建立、辅助期间管理和团队建设等内容。
02
2018年5月,
《新生儿呼吸衰竭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专家共识》
在小儿和新生儿方面,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牵头撰写,该共识集合了全国小儿ECMO领域的专家,为小儿ECMO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3
2020年2月,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急诊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撰文的专家主要来自北京几家大医院的急诊科。该共识为准备要开展ECMO院际转运医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
04
2020年11月,
《不同情况下成人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
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牵头组织,该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结合我国ECMO 临床实践,对ECMO的心脏外科术后应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移植,以及ECMO期间的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制定。撰写人员主要为麻醉、急诊、体外循环的相关专家。
近几年ECMO技术日趋成熟,手术例数也出现了成倍增长,临床专家的共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必将会为更多开展相应技术的医院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持,提高中国在ECMO方面的整体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
本文是李轶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