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洪江
李洪江 副主任医师
柘城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AD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转载)

6471人已读

一、AD的临床表现

婴儿期(小于2周岁)

常在2~3个月发病,
剧烈瘙痒
皮损好发于头皮、面部、肢体伸侧及耳廓处
皮损有两型
渗出型:多发生于肥胖儿童
干燥型:多发生于瘦弱儿童
约18个月,特征性的屈测受累开始,并发生苔藓样变。

儿童期(2~12岁)

多发生在婴儿缓解期1~2年后,或无
婴儿期遗传过敏性皮炎而自4岁左右
初发。
皮损分两型
湿疹型: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相似
痒疹型:全身散在褐色丘疹表面薄痂
屈侧受累更明显
青年及成人期(12岁以上)
瘙痒剧烈
好发于面、颈、屈侧和躯干上部
慢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表现
皮肤干燥和苔藓样变是最显著的特征
血管功能失调的表现:白色划痕反应
面部有一个典型的中央苍白区

二、AD 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非特异性皮炎改变
2.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例增高,血小板正常
3.IgE增高
4.斑贴试验、过敏原针刺试验:某些食物、尘螨常阳性

三、AD 的诊断依据
1.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哮喘、AD)
瘙痒剧烈。
2.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皮疹特点。多早年发病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3. 其它表现:皮肤干燥、鱼鳞病、掌纹深多、毛周角化、眶下褶
皱、眶周黑晕、白色皮肤划痕症等。
4.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升高。
四、AD 的诊断标准

(一)1996年Williams制定了一个最低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史加以下其中三条或三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围绕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史或枯草热史(或一级亲属4岁以下儿童发生AD)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可见皮炎湿疹损害
5.2岁前发病(此条件适用于>4岁者)
(二)Hanifin-Rajka诊断标准---主要症状
以上必须符合其中三项

1.反复剧烈瘙痒。
2.典型皮损形态和分布:婴儿和儿童早期面部及伸侧受累。
3.青少年屈侧苔藓化或线状表现。
4.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
5.个人或家族史(哮喘、过敏性鼻结合膜炎和AD )。

(三)康克非诊断标准
基本特征
瘙痒性、慢性、复发性皮炎,婴儿、孩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及四肢伸屈侧,表现为渗出性、湿疹性皮损,青少年后主要分布于四肢屈侧及/或伸侧,表现为苔藓化。
个人或家庭中的遗传性过敏史。

次要特征
1. 早年发病;

2. 干皮症/鱼鳞病/掌纹症
3.I型反应相关:过敏性结合膜炎 / 食物敏感 / 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 血清IgE增高 / I型皮试
4.皮肤感染倾向(金葡菌和单纯疱疹)/损伤的细胞免疫
生理学异常相关:

5.面部苍白 / 白色划痕/乙酰胆碱延迟发白

6.毛周隆起 / 非特异性手足皮炎 / 眶周黑晕
五、AD 的治疗

一般治疗

1.避免感染
2.避免过度擦洗
3.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
4.控制饮食,避免饮食中的致敏因素
5.改善消化道功能
外用药物疗法
1.保湿润肤:外用脂质、水和保湿剂;尿素和甘油可用于慢性AD的治疗,儿童要用3%以下浓度尿素
2.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儿童和婴儿使用弱效低浓度激素
序贯疗法:开始治疗时选用强效激素,改善后换用低效激素 推荐中到重度AD患者局部使用激素一日一次为一线疗法。
3. 抗瘙痒剂:聚桂醇400、5%多赛平、0.05%辣椒碱素
4. 外用抗菌药物:莫匹罗星

全身治疗
1.抗组胺治疗
2.免疫抑制剂
3.免疫调节剂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白三烯合成抑制剂
5.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6.抗菌治疗

李洪江
李洪江 副主任医师
柘城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