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梁建华 三甲
梁建华 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氧注药治疗结核性脊髓蛛网膜炎

3003人已读

结核性脊髓蛛网膜炎(粘连)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潴留和感觉平面,治疗困难。我们应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氧注药法治疗结核性脊髓蛛网膜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例,女2例。年龄为2O~42岁,平均(38.8±10)岁。4例临床及脑脊液检查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1例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胸腔积液。在抗痨治疗过程中出现截瘫3例,四肢瘫1例,均有脊髓感觉平面;1例排尿费力,3例尿潴留,大便均费力。病程23~50 d,平均(34.5±l1.4)d。结脑至出现脊髓蛛网膜炎时间为15~3O d,平均(23.3±6.7)d。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继续四联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吡嗪酰胺)、激素、维生素及适量甘露醇治疗,并加用本法。病人常规腰椎穿刺成功后,缓慢放出脑脊液3~5 mL,再用生理盐水2O~40 mL分4~5次置换脑脊液,每次置换使流出的脑脊液较注入的生理盐水多1~2 mL,置换后脑脊液总放出量10 mL。置换过程要缓慢,重症病人置换时间不少于3O min。随后注入异烟肼50~100 mg、氟美松5 mg。最后用无菌空针抽取过滤氧气,注入蛛网膜下腔。每隔6~7 d注氧1次。4例病人共注氧17次。注氧量根据病人耐受情况,从小量开始,注氧量为2O~48 mL。

2 结果

2例患者注氧5次,1例患者注氧4次,此3例住院天数37~89 d。肌力由注氧前的l~Ⅱ级恢复至Ⅳ +级,能自己行走,排尿恢复正常。随访1年完全恢复正常。1例注氧3次肌力恢复Ⅱ级,全身疼痛明显减轻,因病人合并肺结核转回当地结核病院治疗。

3 讨论

本组在结核性脑膜炎的基础上合并蛛网膜粘连的症状体征,虽经有效的抗结核治疗,但病情无好转。后经脑脊液置换鞘内注氧注药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在每次注氧之后1~2 d患者即觉较前有力,症状减轻,说明此法治疗有效。氧气注入蛛网膜下腔能产生一定的压力而起到剥离作用,有利于组织粘连的松解,有利于组织炎症的消散与修复,有利于改善脊髓的有氧代谢过程。此法容易使抗结核药物到达病灶,高浓度的氧化环境下改变了脑脊液的pH值可能加强了抗结核药物的疗效。鞘内注射氟美松可以抗炎、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同时有对抗自由基,减少脑水肿作用。本组均系不完全梗阻,放脑脊液后脑脊液压力变化不大,因此在注氧注药前给予脑脊液置换,可能置换出有害物质、蛋白及致病菌等,有利于减轻粘连的发生。有人用鞘内注氧法治疗不明原因脊髓蛛网膜炎疗效很好,本组说明治疗结核性蛛网膜炎同样有效。我们体会疗效与注氧量大小有关,注氧量大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但因病人对注氧的耐受性不同,注氧时应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具体决定注氧量,必要时从小量开始。

梁建华
梁建华 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