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青少年自伤,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了吗?

发表者:王鹏 人已读

青少年自伤,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了吗?

这是一位学校老师的提问:

“我是中学的一位心理健康老师,最近在我们学校七八年级的好几个班级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一部分孩子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腕,问原因,有的说是好玩,有的说是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跟着这么做,没有多想。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自伤已经成为了现在青少年的一种流行了吗?

2b3e567253849cc32d954b562807f6a8.jpeg

我相信,不只是老师,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对于孩子的自伤行为,家长除了心疼,更多的是不解:“拿刀划自己的手,不疼吗?”“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要这么折磨自己?”“不知道家长会担心难过吗?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今天,借助这个问题,我们就来详细谈谈青少年自伤的问题。

常见误区:

1、自伤的孩子,没有自杀风险

很多人会以为自伤的孩子只是做做样子,肯定没有勇气自杀。

这一说法太过绝对。就像我们说爬到楼顶上威胁要跳楼的人一定不会跳一样,都是过于武断的下结论。

实际上,凡是曾经有过自伤行为的孩子,他的自杀风险都远大于一般群体。

面对自伤的孩子,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自杀的风险和概率。

专业术语叫做,确认是“自杀”还是“非自杀性自伤”。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生命是高于一切,保护孩子的生命,比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要更重要。

无论你见过多少只布满伤痕的手臂,即使确认孩子从未动过自杀念头,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严谨地确认孩子是否有自杀的风险。

如果孩子有自杀的想法或者举动,就需要特别留意,必要的时候去医院住院治疗。

2、自伤的孩子就是为了吸引关注

“她伤害自己就是为了让我们难受,看到我们难过了,她就开心了。”这是一个家长的原话。

“她划了自己,还故意拍照给朋友,让大家都为她担心。”

“他就是做给我们看的,就是故意的,我们不理他就好了。”

但,并不是所有自伤的孩子都是为了吸引关注,也并不我们只要不管他,不去看他的伤口,对他不闻不问,孩子的问题就能解决。

我见过很多划伤自己隐藏得非常好,父母甚至几个月都不知道的孩子;也碰到过故意轻轻划伤自己,转头便去告诉父母的孩子;对于很多孩子,划伤流血,是他们唯一纾解情绪的方式,没有这样的方式,他们会感觉自己随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自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武断地一概而论,必定会有失偏颇。

3、强迫孩子不自伤,万事大吉?

“你无法想象,作为父母,看到孩子不珍惜自己,那么划伤自己的时候的心痛。”

的确,家长看到孩子满手臂的伤痕,而且还是自己一刀刀划上去的,一定比刀划在自己手上还要痛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这就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巨大难受和担忧之下,家长无暇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尽所有的方法阻止孩子自伤:没收刀片,收起家里所有尖锐的东西,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天检查孩子的手臂无数遍……

一个家长甚至让孩子写保证书,如果再伤害自己,就断绝亲子关系,自己搬出住。孩子还真的流着眼泪写了,而且真的没有再伤害自己。

然而,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完成了“让自己安心”的部分,而非“解决问题”的部分。

了解孩子自伤的真正原因,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常见的自伤原因

1、情绪排解

这是占比最大的自伤原因。

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处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部分都是缺失的。

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一个合适的情绪表达和疏解的途径。当他烦恼,当他伤心,当他抑郁,当他愤怒的时候,他是完全不知所措的状态,他完全被情绪控制,找不到一个方式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放松下来。

偶然的机会划伤自己,或者是看到同学用刀片划手,又或者是在网上看到类似的信息。一尝试,发现这个“简单有效”的方式,便欲罢不能。

有多偶然?一个孩子告诉我,她有一次翻书的时候纸张不小心把手划伤了,血流出来,原本还很郁闷低沉的她,逐渐有种释放的轻松感。由此,她像发现宝藏一般,千方百计制造机会划伤自己,慢慢演变成直接用美工刀划手臂宣泄。

情绪状态下,孩子是处于非理智的状态,等他冷静下来,已经满手臂伤痕。

除了用刀,也有孩子用圆规,用过期的光碟掰碎,用尺子划手,只要能够制造疼痛,制造伤口,都信手拈来。

我见过一个孩子是直接用烟头往身上烫。她在烦的时候会抽烟,每根烟抽完她都怎么灭烟蒂呢?直接把烟蒂按在手臂上,直到烟蒂熄灭。我看到的时候,她的两个手臂,全是乌青的疤痕,她本身皮肤又很白,那些疤痕看起来特别的触目惊心。她却告诉我:“如果不是靠着这样的方式,我可能随时可能崩溃。”

有句很矫情的话叫做:身上痛了,心痛就感受不到了。多少有些道理。

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可以掌控自己情绪的方式,比起完全束手无策,让自己陷入在情绪的深渊里,能够随时跳出情绪淹没的感觉,让他们着迷。

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会保留下来的方式,一定是对我们有意义的。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孩子自伤,劝告家长去接受孩子自伤的行为。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说到底,自伤只是一个症状表现,没有合适的处理情绪的方法,才是问题的根源。

2、自我存在的确认方式

简单而言,便是“我痛故我在”。

这类孩子会常常被一种莫名的空虚感环绕,彷佛长时间踩在一团棉花在空中飘,不踏实,也不真实。

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徐凯文博士研究的青少年“空心病”,说的就是这类现象。所谓的空心病是什么?感觉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活着的还是死亡的。

这听起来很矛盾。也许你会说:“有呼吸肯定就是活着。”那是生理上的解释。有一部分孩子活得没有感觉,没有真实感,他时时会疑惑?我是活着的吗?而这样的疑惑,实际会造成人强烈的恐慌和不安。为了消减这种不安,他们需要确认。

痛会确认活着的真实感。

就像我们怀疑自己是在做梦的时候,狠命掐自己一下,痛觉神经马上反应:“痛!”便安心下来:“哦,原来不是梦。”

只是这样的方式更像是饮鸩止渴。短暂的确认之后,又是无穷无尽的恐慌,如此恶性循环。

这类孩子在自伤的孩子中占的比例较小,问题也较复杂,需要及时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如若不然,成年之后可能会演变为人格问题,更难处理。

3、模仿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集体中,免不了相互学习,相互模仿。

一个班级中,总是不只一个自伤的孩子,往往一发现就是好几个。

这里我更想说的是模仿背后的心理动因,或者说情绪基础,行为模仿不是凭空发生的。如果当他拿刀划向手臂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痛,那这个行为之后一定不会被保留下来,甚至他看到刀都躲得远远的。但如果他看到自己手臂的血流出来,感受到的是释放,是轻松,那这个行为就有可能一直被模仿下去。

当然,也有小朋友告诉我:“别人都不敢对自己下刀,我敢,我觉得自己比他们都勇敢。”咋听之下觉得可笑,细想起来,都是在满足心理需要。他满足的是证明自己很勇敢,以此来获得成就感的需要。

很多家长都很难想象:拿刀割自己,真的不同吗?我问过很多孩子,得到的回答都是:“在强烈的情绪里,一点都不觉得痛,等平静下来,会有一点感觉,但也不很痛。”

情绪释放的畅快感,超越了痛觉。

4、吸引关注

确实有些孩子是希望通过自伤来吸引关注的。

例如,当着父母的面偷偷划伤自己,带着做坏事得逞的欣喜,等待着被父母发现;又或者在手上划很多红印子,便迫不及待地去给父母看;也有孩子见过第一面就给我看手臂上的伤痕,详细地跟我讲述每一条伤痕的来历,绘声绘色。

第一印象会认为这样的孩子特别有心计,为了获得关注宁愿伤害自己。只是,换个角度,如果他在生活中有其他方式能获得足够的关注的,他还需要用这种对自己下刀的方式吗?

这类孩子在家都是特别乖,特别懂事的类型,因为懂事,家长便放心,因为放心,便少有关注“他所有事情都能自己搞定,不需要我们家长操心。”他们在家里像透明的一样,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来去。

唯一能够获得关心的是生病的时候。“只有生病的时候爸妈对我最好,我要什么买什么,还会陪着我。”不只一次听到这样让人心痛的话语。

他某一次不小心碰伤了自己,或者是故意划伤了自己,发现父母也是同样的担忧和关心。那样的久违的关心,令他拼命想抓住,流点血又算什么呢?

这样的状况,家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完全不关心会让孩子更失落,更不相信家人对他的在意。过度关注孩子自伤的行为,一看到他伤害自己,就去阻止他,或者去安慰她,其实是在无意中满足孩子的目的,强化这一行为。

合适的方式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关注孩子本身,不关注孩子的自伤行为。平常的时候多关注孩子,多跟孩子相处,听听孩子聊天,说说心里话。反而是孩子出问题,伤害自己的时候过度焦虑,过度关注,尽可能用忽略的方式给与回应,告诉孩子:你这个方式没用,我们不会像你期望中的来关心你。

以此,来促进孩子逐步改变自己的方式,用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总结

孩子自伤的原因,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总结起来,他们都是用一种不健康的,或者叫我们不太理解,不太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无论是情绪表达,还是获得关注,甚至模仿同学可能也是为了能够融入集体……用成年人的眼光会绝对难以理解和接受,于青少年而言却在情理之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自伤的问题,需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诉求。

心理需要没有错,只是某一些满足心理需要的方式需要调整、改变。

对于自伤的孩子,但愿我们不只能够看到他手臂上的伤痕,看到他们的不懂事,还能看到他内心的孤独、悲伤、压抑……

所有的症状、伤口,都是求助的信号,等待着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