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康复评定
(一)临床评定
2013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APTA)发表的《先天性肌肉性斜颈物理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对于怀疑或确诊存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医生需记录家长或照顾者对患儿的照顾情况,包括喂养方向的偏好、患儿睡姿、日常俯卧位的时间。应检查其姿勢,以及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检查支撑或无支撑下仰卧、俯卧、坐位及站立时身体的对称性。此外需观察患儿皮肤完整性、颈部和臀部皮肤褶皱的对称性,检查头骨形状和颅面对称性。此外,需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运动发育对称性和发育里程碑的评定,并筛查是否存在关节发育不良或脊柱不对称。
(二)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定
通常应用量角器测定颈部关节活动度,包括被动侧屈、被动旋转活动度的评定。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儿童的正常颈部被动侧屈角度为65°~75°,正常颈部被动旋转角度为100°~110°,而大年龄儿童的正常颈部被动侧屈角度为45°,正常颈部被动旋转角度为90°。
(三)运动发育对称性和发育里程碑的评定
1.0~18月龄:可使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对患儿从出生到独立行走期间的运动发育进行评定。如果4月龄婴儿AIMS得分对应的百分位范围<10%,或6月龄、8月龄婴儿百分位范围<5%,则说明患儿存在运动发育异常风险。
2.18月龄以上:可使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四)影像学评定
1.颈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预后评估及病情动态观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正常胸锁乳突肌声像图表现为纵切面显示呈带状,中间略突出,内部由许多肌肉条纹组成,条纹排列自然有序;横切面呈透镜状,中间见网状、线状分隔及点状高回声。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超声像图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呈梭形增粗,内部探及肿块回声和(或)肌肉条纹增粗、变短、扭曲,甚至中断。
2.髋关节超声检查:髋关节超声检查可在初诊时进行,用于筛查髋关节发育不良。
(五)表面肌电图检查
表面肌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评估方法,检测和评价肌肉功能状况特征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可以辅助进行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病变部位肌肉功能状况和疗效的评价。
(六)痉挛性肌性斜颈评定标准(见表-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