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宋先生是山东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发现粒细胞减少一年多了,每次复查都是1000-2000/ul,有时甚至<1000/ul(正常2000-7000/ul)。除了粒细胞减少,其他的各项化验指标都是正常的。
在多家医院就诊后,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宋先生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因为粒细胞低,又害怕会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2017年10月,宋先生到北京的某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有确定诊断,但北京这家医院的王教授认为,宋先生这种病情有可能是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他到我院做TCRVβ检测。
TCRVβ检测是诊断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项目,当时北京及周边地区只有我院能够检测。
出乎意料的是,宋先生的TCRVβ检测结果是正常的。
于是宋先生挂号找我看一下,在梳理了一遍他以前做过的各种检测结果后,我觉得宋先生患的可能是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骨髓生成并逐渐成熟,然后释放到血液中执行免疫功能。我们可以把粒细胞的在体内的生成、成熟和分布,人为地分成四个池:生成池、储存池、边缘池、循环池。
平时血常规检测到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只是位于循环池(血液循环)中的部分中性粒细胞,这部分粒细胞就像在马路上巡逻的巡警,游走在遍布全身的血管网中,帮助及时发现和处置入侵的微生物感染。
血管内还有一部分中性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边缘池),待机而动,就像驻扎在路边岗亭里的警察,随时关注哪里有警情出现,以便随时赶赴现场。
还有些中性粒细胞已经成熟,具备了正常的免疫功能,但是还没有释放到血液中,仍存留在骨髓内(储存池),就像留守在警察局的警察,一旦接到命令,即刻出动。
在骨髓中正在生成和成熟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生成池)就像警校中的学生,已经列入编制,但功能尚不完备,当遇到严重感染时,也会有一部分被调动到前线跟入侵的“敌人”战斗。
所以,细菌感染时,血常规会显示白细胞增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高。严重感染时其数值会达到正常值的数倍,甚至在外周血中会出现幼稚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液表现,这时可以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有些人的身体内环境“长治久安”,多年没有入侵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就会自行减少,附着在血管壁上进入“边缘池”,造成血常规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当身体某处出现细菌感染时,这些中性粒细胞就会从血管壁上脱落下来,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迅即增多,我们化验血常规就会显示中性粒细胞正常甚至升高,身体抗感染能力并不会下降,这种情况就是假性粒细胞减少。
为了明确这位患者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有个简单的试验可以帮助鉴别。
先检测一次血常规,然后用0.1%肾上腺素0.2ml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注射肾上腺素后15分钟及30分钟再分别复查一次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如达到正常或增至原来的2倍,就可以认为是粒细胞分布到边缘池过多所致,并不是真正的粒细胞减少,而是所谓的“假性粒细胞减少”。
于是,我就建议宋先生做肾上腺素试验,明确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在解释的上述原理的过程中,我提到有些假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后,也会有明显粒细胞回升,达到肾上腺素试验的效果。他决定先不做肾上腺素试验,自己亲身体会一下运动的效果。
先检测一次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是1300/ul。然后,宋先生到医院的楼下跑步15分钟,回来再次检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至2840/ul。
看来,真的遇到“假性粒细胞减少”了。
宋先生高兴至极,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态,紧紧握住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原来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从此不再担惊受怕地生活了。
本文是吕范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