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林志淼 三甲
林志淼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新治疗

7472人已读

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简称EB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简称DEB)的特殊临床类型。EBPDEB致病基因相同,都是COL7A1(编码7型胶原的基因,这种基因缺陷会导致表真皮的连接出现问题),遗传方式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宝贝”,患者的皮肤像蝶翼一样脆弱,表现为在身体在受到摩擦后容易出现水疱和血疱,久而久之,皮肤上会留下瘢痕,还可能出现指甲和毛发的脱落。

EBP患者除了上述DEB患者的表现以外,他们还会被长期的慢性瘙痒困扰,从而进行长期的持续搔抓,皮损形成痒疹样的结节、斑块或是苔藓样变(见下文病例分享图片);长期的搔抓反过来也会加重他们的瘙痒,形成一个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质量也往往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影响方面不仅包括正常的日常活动,也包括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状态。

  • 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目前有什么治疗方法?

EBP被认为是一种难治性的疾病,可能是由于EBP患者瘙痒和皮损时间长,导致大部分用药的效果不佳,所以目前还没有十分完美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和系统治疗,系统治疗里又分为传统药物治疗和生物制剂治疗。下面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1. 1.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包括局部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在短期内暂时缓解患者局部的瘙痒,但是长期使用是不合适的,一是可能会形成更多的并发症如皮肤萎缩、感染,二是由于EBP患者皮损面积往往较大,局部外用药物无法缓解全身泛发的瘙痒症状。因此,这种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佳,只能作为EBP患者的辅助药物选择。

  1. 2. 传统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治疗的药物选择目前报道过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沙利度胺等。这些系统治疗的药物虽然对于患者的瘙痒的改善作用比局部外用药物要明显,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也往往比较大,对患者自身肝肾功能也有要求。在用药过程中,我们需要较为频繁地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无法继续用药。

  1. 3. 生物制剂治疗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推广,生物制剂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了患者们的视线中。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白介素4受体α(IL-4Rα)的拮抗剂,可以选择性的抑制IL-4IL-13(两种在炎症通路中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已经在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效果。一篇20206月发表在BJD(英国皮肤病学杂志;国际知名医学杂志)的文章介绍了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有效治疗EBP的案例。在为期12周的随访中,患者的瘙痒评分从9分降低至5分(0-10分,10分为最严重瘙痒),皮损也得到了部分改善。并且由于度普利尤单抗的安全性较好,副作用较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 病例分享

来到我们门诊咨询的是一名12岁的女性患儿,患儿从出生后就容易在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后患儿逐渐出现瘙痒性的结节。患儿平日感到皮肤瘙痒,经常搔抓。体检发现患儿有全身泛发的水疱和结节,部分区域有皮肤萎缩和结痂,以胫前为著。基因检测提示患儿有COL7A1基因突变,患儿被诊断为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我们建议患儿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首次剂量600mg,之后每2300mg),在为期16周的随访中,我们观察到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儿的瘙痒评分从6分降到了1分(基本不瘙痒),皮损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红斑减轻,结节和斑块变平(图1)。

另外,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其他可能对EBP患者产生良好效果的药物,后续进展也会随时更新,广大患者可以持续关注。

image.png

1 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6周效果对比

附:林志淼教授出诊时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北京星宜诊所:周日上午

参考文献:

[1] W Shehadeh, O Sarig, J Bar, et al. Treatment of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associated pruritus with dupilumab. Br J Dermatol. 2020 Jun;182(6):1495-1497.


林志淼
林志淼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