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在心口难开”——孩子口吃(结巴)该怎么办?
“孩子说话总结结巴巴的,有时候好像喉咙卡住了,半天都说不出话来,看得我们都替他着急!”。
“有时候说一个字要重复好几遍,我提醒他慢慢说、想好了再说,但是久了好像也没什么用,最近还越来越严重了!”
“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后慢慢会好吗?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儿童言语语言治疗师,我常在门诊听到家长们这样的主诉。今天这篇文章将会一一解答家长们迫切想知道的这三个问题。
首先,孩子不是“大舌头”了,也不是老人常说的“舌筋短”。孩子说话的这个问题,专业上叫“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口吃主要表现为语言单位的重复(我、我、我要看电视)、语音的延长(我——要看电视)、卡顿(w...我要看电视),可能伴随动作(眨眼、跺脚,面部、头颈部用力等)。不同病例,口吃的症状表现不同,口吃对其心理、情绪态度、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在中国,约5%的2~5岁儿童在某个阶段会出现口吃症状,其中75%-80%会在1~2年内自愈,有约1%的人口吃症状持续至成年。也就是说,还是有很大部分孩子的口吃问题长大后就会好了!但家长们仍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1%——“持续口吃者”。
事实上,谁都无法通过“算命”的方式去判定孩子的口吃会不会“自己变好了”。言语治疗师需要经过专业的言语语言评估,根据孩子的口吃类型和严重程度,综合衡量孩子的干预时机、干预方式、干预方法以及干预强度。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以下高危因素时,建议尽快带孩子到有儿童口吃治疗经验的言语治疗师进行评估。
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确导致口吃的原因。在现有研究中,口吃可能是由于基因及环境的相互影响造成的。大部分家长关心的“学校小朋友/邻居孩子口吃,我的孩子会不会‘传染’/学会口吃呢?”这个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是较难成立的。换句话说,如果口吃可以“传染”或模仿,按照多年接诊的口吃患者量,笔者(也就是本人),现在应该有非常严重的口吃吧(实际上没有)。
需要注意的是,复杂的语言环境、口吃者对于外来压力的调控,个体性格与气质、态度等等,虽不是直接导致口吃的原因,但有可能会影响口吃的严重程度。
因此,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减轻口吃呢?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做一些调整:
以上建议并非是让家长们完全照搬或一步到位!您可以根据孩子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调整,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在专业的言语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就算孩子口吃已经很严重了,或者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您,已经是一名“持续性口吃者”,在经过专业的口吃行为学治疗,还是可以减轻或消除口吃症状的。家长也不要过度焦虑,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帮助。
口吃只是在说话时偶尔出现的“小状况”,不应该成为生活的主题甚至是生活的全部!
原文链接:
本文是蒙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