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胃黏膜肠化

胃粘膜“肠化”,这又是怎么回事?

发表者:张蓉 人已读

很多患者一拿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看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等字眼,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病人和家属都会愁肠百结,如临大敌,好像癌症明天就要来临。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检查,甚至求助于江湖“神医”、“保健神药”。这样精神焦虑紧张,莫名恐惧害怕,乱用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


资料显示,接受胃镜检查者中10%以上的病员存在“肠化”。2014年我国慢性胃炎协作组全国16个城市33个内镜中心联合开展胃病调查8892病员中,23.6%查出“肠化”。

那么,肠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就要癌变了?

“肠化”到底是什么?

肠化(IM),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萎缩性胃炎发生后,胃粘液分泌就会减少,为弥补粘液分泌不足,胃黏膜层会进行自我修复,用杯状细胞来分泌粘液,因这些细胞与小肠和大肠的杯状细胞相似,故称肠上皮化生。


简单说,就是胃粘膜上长出了本该在肠道的细胞,也就是长错了地方,它第一没有发生异形改变,第二,它还是基本正常的细胞形态,虽然人们说它是“癌前病变”,但其实基本上它还算个好孩子,仅仅是进错了门。


实际上肠化非常常见,研究显示,肠化的胃镜检出率均达25%~37%,而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5%。

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

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肠化”的病因是什么?

实际上,“肠化”是一个病理解剖组织学名词,不是一种疾病,是胃萎缩性胃炎的自我修复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凡会造成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就是“肠化”的病因。


常见导致胃黏膜损伤病因:

(1)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

(2)长期服用损胃药物如阿司匹林;

(3)长期吸烟等致胃胆汁返流;

(4)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5)合并自身免疫病。


常见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的病因:

(1)年龄大于65-70岁的中老年人;

(2)摄入减少、偏食、消瘦、营养不良;

(3)肝病、肾病等消耗性疾病;

(4)糖尿病等微血管病变;

(5)心肺功能差、缺氧、贫血病变。


“肠化”本身无特定的胃部不适症状。如局限于胃溃疡旁的萎缩“肠化”表现是胃溃疡的表现;局限于胃窦部的萎缩和“肠化”可能会表现胃酸多的症状,局限于胃体的萎缩“肠化”可能会表现胃酸少的症状。

“肠化”会癌变吗?

胃癌(主要是指肠型胃癌)的发生路径如下图所示,肠化似乎是胃癌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科书上一般认为, 肠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 肠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阶段。而且,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粘膜尚可完全恢复正常或可能部分恢复,而在肠上皮化生阶段才根除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是无法或者很难逆转的。


这个理论,给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


一般来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发生癌变的几率相对大一些。


但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距离,它发生癌变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要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


肠化只有很少会变成胃癌,大部分都是伴你一生。


而且,从肠化变成的胃癌大部分并不可怕,它们叫做“肠型胃癌”,是可以通过胃镜早期发现的,早期治疗效果也好。


是不是容易变癌,重点不看肠化,看异型增生。

所以,肠化并不可怕,离癌很远,很少变癌。即使变成癌,也是“好癌”,大多能在胃镜下得到根治。

肠化需要治疗吗?

医学上较少提到治疗肠上皮化生,但需要关注的是病理结果。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一旦进展为不典型增生,才建议手术或者镜下干预治疗。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继发于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炎症治好,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你的胃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积极根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和不新鲜的食物、不要饥饱无常等等。


肠上皮化生的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比较不容易消失。


我们不要因为胃镜报告有肠上皮化生过于紧张,注意治疗慢性胃炎,定期复查。



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型肠化仅仅是有可能癌变,并不是癌,也不是一定会癌变。

“肠化”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多数专家认为“肠化”一旦形成难以复原到正常的胃黏膜。因年龄增大、胃黏膜萎缩而发生的“肠化”是人体的“老化”表现,无需治疗。但积极治疗各种导致和加重胃黏膜萎缩的病因以及影响胃黏膜上皮修复的各种病因,会减轻“肠化”程度。


(1)清除和根除幽门螺杆菌(逆转肠化的第一关键);

(2)戒烟、戒酒、浓茶、咖啡;

(3)避免空腹太久,少吃多餐;

(4)避免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

(5)避免长期服用损胃药物;

(6)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7)服用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8)针对胃病药物对症治疗。

“肠化”后何时应该复查胃镜?

胃镜,是有效防治胃癌的检查手段。如病理报告“肠化”仅单纯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肠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胃部不适临床表现,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但“肠化”伴有下列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


(1)病理报告示有不完全型肠化;

(2)胃窦、胃体、贲门多部位“肠化”

(3)“肠化”同时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

(4)“肠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或耐药;

(5)定期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

(6)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

(7)直系亲属中有胃肿瘤病史。

小结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逆转肠化的必须手段,而且越早越好,在肠化发生前,至少在中度肠化前根除,能有效避免肠化发生或逆转肠化;一旦进展到重度肠化或伴随不典型增生,则很难逆转或无法逆转。


因此,许多医生建议,成年人无论有无症状,最好都查查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就及时根除,根除的最佳年龄段是18~40岁之间,这个时间段,我们的收益最大。


检查很简单,吹口气25分钟就出结果;


治疗也很简单,口服四联药物10~14天一般就能根除。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除后仍有再感染的可能,但每年再感染率还是比较低的,国内大多数研究显示每年再感染率低于5%,一般建议每二年复查一次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要再根除治疗。


一旦发生肠化,除了及时治疗,改善生活习惯之外,还要注意每年要胃镜复查,及时跟踪胃粘膜的变化,一边及时采取措施。


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内科作为我院消化疾病的诊疗和研究中心,具有国内高水平的消化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我们工作的永恒宗旨。


本文是张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