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钟兴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癌因性乏力,不容忽视的困境

发表者:邴钟兴 人已读

肿瘤患者出现的症状都可大致分为主观感受和客观症状。客观症状可以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数据等检查结果一目了然,临床医生更关注客观存在的症状,对于患者同样也更关注肿瘤是否缩小,是否有进展。而肿瘤患者的主观感受却常常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对于患者来讲,肿瘤带来各种痛苦的感受很多,例如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等,这些主观感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疾病的治疗。其中最常见且又隐秘的主观感受就是疲乏。




数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的疲乏发生率高达76%,若配合其他治疗方式,疲乏的发病率会进一步增高,甚至几乎100%会出现。其中54%有恶心呕吐,23%有抑郁症状,20%感到疼痛。所以疲乏不是一个孤立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症状合并存在。




“疲乏的患者不像癌痛的患者,癌痛的患者会喊痛,同时又有有效的药物,疲乏的患者却叫不出来,他们只能在家躺着,连话都不想说,悄无声息的忍受着疲乏带给他们的“困”境,这群患者似乎被遗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胡教授感慨。CRF作为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可贯穿肿瘤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在抗肿瘤治疗结束后仍可持续存在。应从初次就诊开始评估,直至治疗结束后,定期评估,有症状随时评估。


武汉协和医院胡建莉:疲乏是癌症患者最不可忽视的主观感受

不该把疲乏当做患者忍耐的下限



胡教授从事肿瘤工作多年,她告诉记者,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CRF的筛查常常无法系统、有效地进行。例如,患者担心报告的疲乏程度高,会导致医生把治疗重心转移,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抗癌治疗。还有患者不想被认为是在抱怨而不谈疲乏。由此,有些医生不清楚患者疲乏的情况,误以为CRF是小受众的现象,而忽视这个在肿瘤患者中广泛存在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疲乏的诊断主要是由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定的,是由患者自己评价自身的症状及体征,不同疲乏患者症状的程度和表现均不相同,且疲乏并无明确的实验室指标或检查来协助诊断,因此目前对于癌症相关性疲乏的确诊较为困难。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 10)提出的诊断标准为:疲乏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2周以上,同时伴有如下症状中的5个或5个以上:


(1)虚弱感或四肢乏力;


(2)注意力不集中;


(3)缺乏激情、情绪低落、精力不足;


(4)失眠或嗜睡;


(5)经过睡眠后感到精力未能恢复;


(6)活动困难;


(7)出现悲伤、易激惹、受挫感等情绪反应;


(8)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


(9)短期记忆减退;


(10)活动后经过休息,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




胡教授指出,在ICD-10诊断的基础上,往往需要参考量表来协助诊断,判断患者疲乏的程度和影响的维度。国外目前对该领域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已有很多成熟的量表用以癌症相关性疲乏的评估,我国学者已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测评工具,近年来逐步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疲劳评价量表,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目前用于癌症相关性疲乏评估的量表主要分成两类: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单维度量表主要用于测量癌症相关性疲乏的程度,这些量表可操作性强,较为准确,可量化反映不同时间患者的疲劳程度,有利于疲乏程度变化的检测及评估药物的疗效。由于疲劳本身就是多维度的主观体验,所以更适宜使用多维度量表。它既可以评估疲乏的持续时间、程度、性质,还可以评估疲乏对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胡教授指出,很多量表因涉及的方面较多,导致问题较多,答卷时间较长,可能会引起患者情绪的波动,从而影响评估效果。




在选择量表时,需要考虑量表的维度、适用人群和患者的完成率。单维度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而多维度量表在评估维度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患者所处的癌症阶段、疲乏程度、认知功能不同,量表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


武汉协和医院胡建莉:疲乏是癌症患者最不可忽视的主观感受

重视疲乏是全方位照护的具体体现



胡教授指出,疲乏不像癌痛、贫血等存在可参考的国内指南或共识,并形成规范化的诊疗模式。目前,运动干预对控制疲乏的效果有充分的证据。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评价了运动对疲乏的作用。建议癌症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保持运动,如早期患者每周4天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活动。运动形式包括患者居家自行运动和在专业人员引导下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瑜伽等。其次,疲乏的心理治疗可采取多种联合方式,如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力量,解答患者的疑问,重建认知力和放松意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改善疲乏。心理疗法还可通过改善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睡眠,进而减轻疲乏症状。




谈到未来,胡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应该加大对疲乏的关注力度,加强从基础实验向临床应用过渡的转化性研究,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仅对抗疲乏患者躯体的疲惫感,更在社会、精神、心理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疲乏是肿瘤患者的普遍症状,应收集国内数据,发布针对中国肿瘤患者人群的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指南。借鉴国外诊疗经验的同时,还应发扬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优势。应开展培训项目以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评估和管理疲乏的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工作中,结合遇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运用指南,由多学科小组完成疲乏的治疗和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个体化制定干预措施,必要时考虑转诊给相应的专家或支持治疗机构,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