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拥军 三甲
陈拥军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肝胆外科

肝脏疾病

12265人已读

一、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实质细胞或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的常见癌症。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无论是实验室或流行病学的研究,都集中在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化学致癌物、饮水及环境等因素上。

1.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临床症状

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早期时临床表现很不明显,晚期时临床表现可以多样化。主要症状有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纳差及进行性肝肿大或上腹部肿块等;部分患者以发热、黄疸、腹泻、消化道出血等为突出症状;也有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者。

⑵体征

①肝肿大:常呈不对称性,肝脏触痛常见,肝区有叩击痛。

②脾肿大:继发于原有的肝硬化,若脾脏在短期内增大,应警惕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阻塞的

可能。

③腹水:可因肝硬化、癌肿出血、癌肿浸润腹膜以及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而引起。

④慢性肝病体征:肝硬化或肝衰竭的体征,在晚期患者中十分突出,表现有肝掌、蜘蛛痣、腹

壁静脉曲张、男性乳房发育和睾丸萎缩。

⑤肝外转移:可产生各转移部位的相应体征。

⑶伴癌综合症

由于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本身的代谢异常、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常常合并的肝硬化,可导致血液、内分泌及其他方面的异常改变,常见的症状有: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低血糖、高胆固醇血症等。

2.实验诊断

⑴肝功能:如异常,多属晚期或合并有严重肝硬化,往往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

⑵血清肝癌标志物

①甲胎蛋白(AFP)

在成人,血清中如果出现高浓度的AFP,则提示肝细胞癌或生殖腺胚胎癌;在儿童则提

示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癌。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的正常值为<20ug/l,如果AFP≥

400ug/l持续1月或AFP≥200ug/l持续2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

胎性肿瘤者即可作出诊断,准确率达98%。

②甲胎蛋白异质体

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生殖腺胚胎肿瘤和良性活动性肝病均可合成AFP,它们的分子

结构大体,但其糖链结构不同,应用植物凝集素可以区别,称为AFP异质体。现已发现良性

肝病的血清中的大部分AFP分子均不能与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而肝细胞产生的AFP

LCA的结合率很高;在卵黄囊肿瘤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不能与刀豆凝集素A(ConA)

相结合的AFP占很高的比例。因此,可以用LCA结合试验来鉴别良性肝病和肝细胞癌,而用

ConA结合试验可鉴别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

③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其同工酶

如同AFP一样,γ-GT的活性在正常人肝脏中相当低,但在胎肝和肝细胞癌中极高。应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γ-GT同工酶分为13个条带,其中肝细胞癌特异的是Ⅱ、Ⅱ\"

\"带,在AFP阴性的肝癌中阳性率>70%,因此该同工酶的测定对AFP阴性或低水平阳性

的患者尤其适合。

④碱性磷酸酶(AKP)同工酶

Warnock和Reisman发现的变异性AKP对肝癌具有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有时可

以补充AFP和γ-GTⅡ检测的不足。

其他血清肝癌标志物还有醛缩酶同工酶A(ALP-A)、5′-核苷酸磷酸二酯同工酶V

(5′-NPD-V)、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α1-抗胰蛋白酶1aAT)、α-L-岩藻糖苷酶

(AFU)、异常凝血酶原(AP)等,临床用于肝癌诊断的每一种标志物都各有一定的局限性,

采用多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特别是与AFP联检,可以提高阳性率。

3.超声诊断

B超是目前肝癌定性定位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其临床价值在于:①可检出1~2cm的占位性病变,有时甚至可检出<1cm的微小病灶;②提示或确定病灶性质;③有助于了解病灶与比邻血管的关系;④确定播散或转移;⑤有助于介入治疗。

B超下,原发性肝癌常呈不均质光团,周围常有“晕圈",小肝癌大多为低回声占位,而大肝癌可呈高回声或高低回声混合。

彩色多普勒B超还能提示肿瘤有无血供、血流速度等。

4.X线诊断

⑴CT:其准确性与B超相似,可显示肿瘤的大小、数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有助于了解有无肝外转移。平扫一般为低密度,动态增强后多为造影剂呈特征性的“快进快出”,强化高峰在肝动脉期,密度高于肝实质,在门静脉期以后又转为相对肝实质的低密度。

⑵MRI:由于MRI可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种图象,能更好地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早期诊断价值并未超过CT。90%以上的癌灶在T1加权像上为相对于肝实质的低信号,98%以上的癌灶在T2加权像上为相对于肝实质的高信号,病灶内部质地不均,形成了信号不均匀,具有包膜的病灶边缘清楚。

⑶肝动脉造影术:可以观察肝内血管分布形态、位置有无改变,有无受压、缺损或破坏,以确定

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和分布范围,从而可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尤其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帮

助较大。原发性肝癌以新生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和动脉变形为常见表现。

5.肝穿刺活检诊断

对经各种检查仍无法确诊而高度怀疑肝癌者,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由于肝穿刺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二、继发性肝癌

肝脏所特有的双重血液供应使其成为引流大多数腹腔脏器静脉血的中间滤器,亦使肝脏成为实体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实际上,除脑的原发性肿瘤外,均可转移到肝脏。

1.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临床症状

转移性肝癌的症状与原发性肝癌很相似,但病程发展相对原发性肝癌较缓慢,症状往往不甚

明显,常以原发癌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⑵体征

当发生广泛肝转移时,体检可扪及肿大肝脏,晚期患者可出现黄疸和腹水等体征。

2.实验诊断

肝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异常;中者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其中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诊断价值较大。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检测对胃肠道或胰腺癌肝转移诊断有较大意义。

3.影像诊断

B超、CT、MRI,必要时肝动脉造影同样有助于继发性肝癌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多提示肝内多个

散在大小相仿的占位性病灶,其表现与原发性肝癌有很多相似之处。超声显像可见“牛眼征”。

4.肝穿刺活检

当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诊断。

三、肝脏其它恶性肿瘤

㈠肝母细胞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罕见。

1.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儿常有腹部膨隆和腹胀,其他包括厌食、体重减轻、腹痛等,晚期可出现发热、黄疸、

腹水等。

查体可在右上腹扪及肿块,质地硬,肿瘤与肝组织常有明显界限。有一些患儿可伴有先天

性畸形。

2.实验诊断

肝功能多在正常范围,AFP多增高,HbsAg多为阴性。约半数患儿尿液胱硫醚排量增多。

3.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半数以上病例CT可显示为边缘清楚的巨块型低密度区,

伴斑点状或不规则的瘤内钙化,增强后瘤区有强化,边缘更清楚。

㈡纤维板层型肝癌

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类型,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多不伴有肝硬化,手术切除

率高,预后较好。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有时伴有腹水,病程较长。

2.实验诊断

肝功能可轻度异常,血清AFP和HbsAg多为阴性。血清钙水平可增高是纤维板层型肝癌的特征性改变。免疫组化检查CD44可有阳性表达。

3.影像诊断

影像血检查显示为肝脏占位性病变,无特殊表现。B超或CT常可见瘤内钙化灶,而在其他

肝细胞癌中很少见,故为其较为特征性的改变。

㈢肝类癌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少见,因其显示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故又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后者主要由消化道等脏器的类癌转移至肝脏,比较多见。

1.临床症状和体征

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区胀痛,腹水等。上腹部可触及质硬肿块。部分患者有神经内分泌症状,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胃泌素、胰岛素、降钙素等增多引起的症状。

2.实验诊断

肝功能多正常,AFP、CEA多为阴性。电镜的特征性改变和抗Chromogranin A抗体等标记阳性是诊断肝类癌的主要依据。

3.影像诊断

CT及B超检查显示为肝脏占位性病变,无特殊表现。B超可有囊性样改变。肝动脉造影显

示为多血供型肿瘤。

㈣肝血管肉瘤

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肝窦细胞异形增生所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多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肝肿大、腹痛或不适,病程进展较快,晚期可有黄疸、腹水,腹水呈淡血性。常有肝外转移,以肺转移最为多见。

2.实验诊断

常有血清胆红素升高,AFP、CEA均阴性。

3.影像诊断

CT显示肝脏多发性低密度改变。肝动脉造影有特征性的表现,即血管形态异常和异位,伴肿瘤周围持续染色和中心造影剂缺如。

四、肝脏良性肿瘤

㈠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除皮肤和粘膜外,肝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

1.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的临床表现随肿瘤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不同而异。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腹痛,多为慢性持续性隐痛。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上腹隐痛及嗳气等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在上腹部触及质软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随呼吸上下移动。

2.实验诊断

肝功能一般正常,少数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3.超声诊断

B超能分辨1~2cm直径的肿瘤,对5cm以下的血管瘤诊断符合率均在95%以上。B超下典型的小血管瘤因其血管组织较致密,呈中等回声强度的光团,密度均匀,界限清晰。

4.X线诊断

CT平扫下的血管瘤呈低于肝脏密度的病灶,边界清楚;快速注入造影剂后,几秒钟即可见低密度区呈周边增强,并逐渐向中央延伸;5~10分钟后延迟扫描,病灶部分或完全呈等高密度改变。MRI、肝动脉造影、99mTc同位素扫描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㈡肝腺瘤

肝细胞腺瘤,即肝腺瘤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中年女性,究其原因可能与服用避

孕药有关。

1.临床症状和体征

肿瘤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缓慢增大时,右上腹可出现肿块,压迫正常肝组织或影响邻近器官的功能时,可有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上腹牵拉感等症状,约1/3的患者上腹部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的肿块。少数患者可突发右上腹剧痛、心慌、出冷汗等,应考虑腺瘤破裂或瘤内出血可能。

2.影像诊断

B超、CT、MRI、ECT和肝动脉造影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无特异性征象,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故尚需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㈢肝脏炎性假瘤

临床较少见,是一种与肝脏恶性肿瘤很相似的肝脏局灶性病变。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大部分肝脏炎性假瘤无明显临床表现,多为B超等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少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上腹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黄疸、乏力等。体检时少数病人可及肝肿大或肿块。

2.超声诊断

B超检查多呈低回声,内部不均,中间呈略强回声,边界清楚,多无晕环。

3.X线诊断

CT检查呈低密度影,无强化,边界明显。MRI也有诊断价值。但CT及MRI对小的肝脏炎性假瘤尚难与肝癌或血管瘤区别。

㈣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无恶变趋势,妇女发病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与应用避孕药物有关。

本病与肝腺瘤有某些相同的特征。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多为偶然发现。少数有症状的病人可

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不适、肝肿大或右上腹肿块。很少有并发症。

2.影像诊断

B超、CT、MRI等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准确的定性诊断依赖于

经皮肝穿刺活检。

五、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种。前者以肝包虫病为多见;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等。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为常见。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先天性肝囊肿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生无症状。当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右上腹不

适和隐痛等症状,少数可因囊肿破裂或囊内出血而出现急腹症。

体检可能触及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质硬肿块,表面光滑。

2.影像诊断

B超是最简便、可靠的方法,显示囊肿区为无回声的液性暗区。CT显示囊肿为壁薄、光整低

密度区,CT值接近或略高于水。

六、肝脓肿

㈠阿米巴肝脓肿

是由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是肠阿米巴病最主要的并发症。

1.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临床症状

本病虽多继发于阿米巴痢疾,但有阿米巴痢疾或腹泻史者仅占一半左右。起病多缓慢,

急性者少见,多在阿米巴痢疾后一月发生。

①发热:多见,有时甚至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39℃,常以驰张热和间歇热居多。

慢性肝脓肿体温可正常或仅为低热。

②肝区疼痛:为本病重要而较早出现的症状,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偶有刺痛或剧烈疼

痛。疼痛多局限于肝区局部,但也可因影响膈肌使膈神经受刺激后放射至其它部位。

③其它症状:可有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⑵体征

患者多呈慢性病容,贫血及消瘦,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浮肿,甚至出现轻度腹水。

①肝脏肿大:肝脏往往呈弥漫性肿大,并可在右肋缘下扪及,病变所在部位有明显的局

限性压痛及叩击痛。

②黄疸:少数病人可由于肝功能损害较严重或脓肿压迫肝内胆管而出现黄疸。

2.实验诊断

⑴血象:大部分有轻-中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在10~2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

80%以上。

⑵肝功能:一般正常,有时可出现轻度胆红素增加、白蛋白下降,但均非特异性。

⑶粪便检查:阿米巴原虫阳性率不高,在30%以下,多次检查可提高其阳性率。

⑷脓液检查:脓腔中抽出的脓液多呈粘稠之巧克力色,但检出阿米巴滋养体的阳性率较低,

10%以下。

⑸血清学检查:阿米巴感染后可诱发多种抗体,常用检测方法很多,其中敏感度较高的有间接血凝(IHA)、免疫荧光(TF)、补体结合(CF)、酶联免疫吸附(ELISA)等,对阿米巴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⑹阿米巴抗原的检测:检测脓液、活检肝组织和血清中阿米巴抗原,有助于阿米巴脓肿的诊断,且更为迅速、敏感。

3.超声诊断

B超对肝脓肿的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显示位肝内液性暗区。并可在B超定位下作肝穿刺,可抽得巧克力色的粘稠脓液,无臭味,离心沉淀物可能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是确诊阿米巴性肝脓肿的主要手段之一。

4.X线诊断

X线平片可见右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右侧胸腔积液等。CT示不均或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脓肿周围呈环形密度增高带影。脓肿的CT值明显低于肝肿瘤。

㈡细菌性肝脓肿

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脏化脓性病灶。可引起的病原菌很多,最常见为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多菌种的混合感染往往多于单一菌种的感染。

1.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临床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与阿米巴性肝脓肿相似,但病情较重。

①寒战和高热:发热多呈驰张型,体温在38-40℃,寒战后往往伴大量出汗,脉率增快。

②肝区疼痛:肝区可出现持续性钝痛,后期常为剧痛。

③黄疸:一般较轻,且多在晚期出现,提示预后差。

④其它症状:可有乏力、纳差、恶心和呕吐。

⑵体征

主要是肝脏肿大及压痛,后期患者可有腹水、脾肿大等。

2.实验诊断

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90%以上,并可出现核

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肝功能:多异常,可有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⑶血培养:若有细菌生长则说明已有败血症存在。

3.超声诊断

B超是最简便而准确的方法,其特征表现常与病理及脓肿的液化程度有关。在脓肿形成之前肝实质有炎性细胞浸润时,表现为大片边界不清的的回声区;脓肿形成后,该区域表现为液性暗区。B超引导下肝穿刺对诊断和治疗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4.X线诊断

X线平片可见右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右侧胸腔积液等。CT是诊断肝脓肿最敏感和特异性较高的方法,表现为密度减低区,并可显示脓肿的范围、大小、数目和部位。

七、肝脏寄生虫病

㈠肝棘球蚴病

又名肝包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泡状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临床常见的多为前者。

1.临床表现与体征

因囊肿增大缓慢,病人多无自觉症状,常在感染多年后的B超检查中偶然发现。

⑴无并发病的肝囊性包虫病:大都无自觉症状,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肝区隐痛,或压迫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腹部检查右肋缘可扪及圆形肿块,有时可触及波动感或震颤。

⑵并发症:约有25~75%的病人是由于产生并发症而就医的。

①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常见,但全身和局部症状都较一般细菌性肝脓肿为轻。

②破裂:多因继发感染后未及时处理,囊内压力升高所致;腹部外伤误作诊断性穿刺,

剧烈咳嗽等亦为诱因。可出现相应腹部症状及过敏性休克。

2.实验诊断

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通常在4-10%,少数可达20-30%。

⑵包虫皮内试验(Casino试验):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易出现假阳性。

⑶间接血凝试验(IHA):反应敏感且假阳性率低,具有快速、简易等优点。

⑷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判断疗效,对复发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3.超声诊断

肝包虫囊肿B超检查表现为单个和多个边界明确的液性暗区,囊壁较厚,一般>3cm,其内所见光点或小光团为子囊。疑为肝包虫的病人不宜作肝穿刺。

肝棘球蚴病在B超下表现为类似于肝癌的片状实性肿块,分界不清,内部回声强弱不均。

4.X线诊断

⑴X线检查:平片可显示右上腹有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可伴有钙化影;囊肿位于膈顶者可见右膈抬高、活动受限。

⑵CT、MRI也有较高诊断价值。CT检查可见单个和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灶,囊内具有子囊是其特征之一。

㈡华支睾吸虫病

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致的疾病。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华支睾吸虫患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肉所致。一般感染后无急性症状,数年后逐渐出现胃肠道不适,如上腹饱胀、肝区疼痛,并有不规则腹泻或便秘,容易疲劳,精神不佳。肝脏可肿大,尤其是左外叶肿大并有压痛。

根据症状轻重,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轻、中、重3型。重者可有脾肿大、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等。

2.实验诊断

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皆有轻中度增加。

⑵粪便检查:可采用多次直接涂片法和沉淀集淀法,以提高检出率。

⑶皮内试验:用华支睾吸虫制成抗原作皮内试验有较高诊断价值,并可鉴别各种吸虫感染。

㈢肝片吸虫病

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人畜互患的寄生虫病。童虫在肝实质内移行和成长,侵入肝内胆管后发

育为成虫。前者引起急性以肝脏为主的症状,后者引起慢性胆道病变。

1.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急性期:感染后5-7天常出现高热,多呈稽留热型,伴有头痛、全身肌肉痛、消瘦,并

常伴有食欲不振、持续性腹痛,可有轻度黄疸。

⑵慢性期:感染后数月至数年内,可无明显不适,仅表现为贫血、低蛋白血症及高丙球蛋白血症;胆管的慢性病变致胆管纤维硬化,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⑶异位损害:童虫可在体内移行,穿入或被血流带至肝外其它脏器,肺部侵害常见,可出现在肝脏症状之前。

2.实验诊断

⑴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⑵肝功能:多异常,慢性期多出现低蛋白血症、丙球蛋白异常升高。

⑶免疫学检查:成虫粗抗原皮内试验可作为初筛,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也有较

高的诊断价值,但与其他吸虫病有交叉反应。

八、肝外伤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组织较脆弱,因而极易损伤破裂。肝脏一旦破裂,大量出血可引起循环容量减少和休克,而胆汁外溢造成腹膜刺激症状,随后可继发感染。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凡是有右下胸部或右上腹部的外伤,或高处坠落伤,都有可能伤及肝脏。

肝表浅裂伤和肝包膜下血肿时,出血和胆汁外渗不多,且在短期内能自行停止,故症状较轻微,仅有上腹部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症状逐渐消失。但有些病人也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后因肝脏血肿增大而突然破裂,出现急性腹痛和腹腔内出血等症状。体检时,除有出血性休克表现外,腹部都有轻重不一的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和肝区叩击痛,以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刺激综合征。

如系肝实质离断伤、肝中央裂伤,由于广泛肝组织碎裂和肝内较大胆管及血管断裂,腹腔内出血及胆汁外溢较多,可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脉速、面色苍白等,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和腹膜刺激征表现。

2.超声诊断

B超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首选检查。主要表现为:①肝包膜的连续性消失,断裂处回声增强;②肝包膜下或肝实质内有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③腹腔内无回声区提示腹腔积血。

3.X线诊断

⑴CT:对定性、定位的诊断,以及非手术治疗的监测观察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⑵肝动脉造影:不仅可以确定裂伤部位,还可以注入栓塞剂以控制出血。

4.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腔灌洗

用粗针在腹直肌外侧的腹部4个象限内穿刺,如能抽出不凝血液即为阳性。诊断性腹腔灌

洗对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3-100%。

陈拥军
陈拥军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