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微创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右室,左房,左室,肺动脉或冠状静脉窦者称为冠状动脉瘘。除极少数可继发于外伤,感染或侵入性心脏操作外,绝大多数为先天性所致。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较为少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40%。它的形成可能是胎儿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不退化,造成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血管之间的异常肌肉腔隙畸形所致,其可由单支,双支,三支甚至多支的冠状动脉与心腔,冠状静脉窦或其分支,上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之间的非毛细血管床性的异常交通。包括冠状动脉血管瘘和冠状心腔瘘,瘘管和心腔的交通以右心系统多见,其中瘘入右室最多,瘘入左心系统较少。
自1959年Sone氏首创冠状动脉造影术以来,报告逐渐增加,其中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多见,冠状动脉-左心系统瘘较为少见。瘘入低压的右心系统可产生左-右分流,而引起右心负荷加重。瘘入左心室者其血流动力学效应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症状与瘘口的大小和分流量多少相关。较大的冠状动脉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多需要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自然闭合者极为少见,故一旦确诊,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以预防猝死,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瘤形成甚至心脏破裂穿孔及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过去,冠状动脉瘘的治疗均依赖外科开胸手术,其手术方式包括:瘘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冠状动脉下切线褥式缝合术,经心腔瘘口关闭术及冠状动脉切开修补术等。自1983年Reidy等首次报道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成功以来,近30多年随着各种新的栓堵器材研发和应用以及介入治疗技术的改进,使经皮导管栓塞或封堵冠状动脉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是叶赞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