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主播做半月板手术?带你解读半月板损伤
近日,著名带货主播做半月板缝合手术上了热搜。那么什么是半月板?为什么需要手术呢?让我们一起解读一下。
一、什么是半月板?
半月板位于膝关节内,介于大腿的骨头(股骨)和小腿骨(胫骨)之间,内外侧各有一个。半月板是纤维软骨,大致呈月牙形,所以叫做半月板;从形状看,内侧半月板呈“C”型,外侧呈“O”型。它们是维持膝关节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结构,有着重要作用:半月板可以缓冲震荡、吸收能量,稳定膝关节,充填弥补股骨胫骨关节面的不匹配,防止关节对滑膜和关节囊的撞击,润滑关节……总之,半月板是膝关节必需的结构,我们要爱护它。
半月板结构,图片来自UTD
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当我们的膝关节相对于足部做屈伸旋转活动时,通常会出现急性半月板撕裂。这多发生在体育运动中足球、篮球和其他涉及减速和变向的运动,以及各种交通事故、外伤等等。老年患者可能在轻微创伤或无创伤的情况下发生半月板退变撕裂。有些人发育异常,出现外侧盘状半月板,也会在没有外伤或者轻微外伤就会半月板破裂。
半月板损伤后有那些表现?一般半月板急性撕裂发生后24小时内就可有疼痛和肿胀。做扭转或旋转动作时疼痛加剧。严重撕裂会导致更明显的疼痛和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甚至会有撕裂感或弹响。慢性期的半月板损伤,会感到膝关节弹响、交锁、卡锁和“打软腿”。医生除了详细查体外,还会建议做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对诊断半月板损伤相当敏感,对人体也无辐射,目前在大医院比较普及。一般磁共振报告或者医生告诉您,半月板3级信号,那么半月板损伤基本就诊断成立了。
三、半月板损伤该怎么治疗?能不能不手术?
说起半月板的治疗,首先得说说人们对半月板的认识,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上世纪,人们认为它无关轻重,损伤后切开膝关节、做半月板彻底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半月板切除手术的速度“反映”了当时部分骨科医生的水平;医生能在10分钟内切除半月板而沾沾自喜。后来,随着长期的随访,科学家发现半月板切除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率大增。自此以后,人们对半月板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再轻易切除了。
既然半月板切除了,会形成骨关节炎。那么半月板损伤,能不能不做手术呢?这得从半月板的血供说起。半月板的关节囊缘3mm内,有血液供应,叫红区;3-5mm,有部分血液供应,叫红白区,≥5mm,是白区,没有血液供应。也就说红区、红白区能愈合,白区是无法愈合的。正是因为白区半月板不能愈合,如果采取保守治疗,那么破裂的半月板会磨损股骨胫骨的软骨面,骨关节炎会发生的更早。举个例子,一个30岁的年轻人,正常情况下可能60岁有骨关节炎,如果半月板破裂没有及时处理,那么不但要忍受半月板撕裂引起的疼痛,可能到了40岁就有骨关节炎了。如果医生给予及时处理,他可能会55岁,甚至60岁才有骨关节炎。所以,半月板损伤诊断明确后,还是要及早手术,以免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
半月板的分区,图片来自《半月板损伤与修复》,有编辑
既然半月板损伤需要手术,医生是怎么处理半月板的呢?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医生不需要切开手术了,只需要在膝关节切2-3个0.5cm的小口,伸入关节镜和微创器械,就可以完成手术。医生会根据半月板撕裂的类型、范围、血运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半月板缝合、部分切除成型。通俗的说,就是能缝合就缝合,不能缝合尽量只切除破裂部分,保留健康的半月板。
1.正常半月板 2.部分切除成型的半月板 3.缝合的半月板
术后根据半月板是缝合还是部分切除,采取不同的康复方式。半月板缝合了,就会给予膝关节支具固定4-6周。网红主播的膝关节固定了支具,说明她是半月板缝合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很快就可以下床活动了。但是为了长远的膝关节健康,能缝合是最好的,能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
四、如何预防半月板损伤?
☆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动员全身的肌肉和神经,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 运动时尽可能避免相撞,摔倒。身体失去平衡后,关节的骨头之间的活动就会挤压半月板导致破裂。
☆保持良好的体型。身高体重指数大的人,膝关节负荷大,在受伤、身体失去平衡后出现半月板、韧带损伤的几率比较大。
☆加强肌肉锻炼,和专业技术的练习(如球场带球过人等)。
☆良好的装备。场地不要太硬,穿专业的运动鞋,必要时带一些护具加强保护。
----------------------------------
作者简介:
丁远景,外科学博士;纽约大学留美学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交大附属九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201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关节病医院系统学习一年。怡禾健康咨询医生,丁香平台审核专家。
在全国顶级运动损伤领域的积水潭医院系统学习进修,熟练掌握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冻结肩,肩袖损伤及肩关节不稳,网球肘,髋关节撞击、盂唇损伤、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髌骨脱位与发育不良,踝肘腕关节疾病,四肢骨折等。
本文是丁远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