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廖胜杰 三甲
廖胜杰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脏血管外科

高龄病人再次换瓣风险极高,医生都劝她保守,结局居然很美好

984人已读

7月25日,暨大附一院手术室,心脏外科张晓慎主任及其团队完成了一例72岁高龄的再次换瓣手术,心脏中四个瓣膜有三个瓣膜替换为人工的生物瓣膜,手术完成的很顺利,术中出血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各项生命指标基本正常,虽然术后出现了少量的颅内出血,经保守治疗未留下后遗症,于手术后15天顺利出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廖胜杰

72岁是否有行如此大手术的必要?

张阿姨今年72岁了,1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了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最近大半年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明显,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重度返流,前往多个大医院就诊,但因张阿姨年龄偏大,又是再次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自身顾虑多,建议其尽量保守治疗。后经辗转多次求医,机缘巧合下寻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张晓慎主任。张主任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考虑病人身体素质尚可,尽管存在诸多风险,但手术成功机会较高,并引用“中国目前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来打消患者及其家属顾虑,为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最终患者下定决心要求入院手术治疗。

再次手术再增变数,原生物瓣膜失功能,保守OR积极?

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存在着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就是瓣膜会出现损耗、钙化,最终失功能。按当时的技术条件,生物瓣膜大多10-15年后需要考虑再次置换。张阿姨入院后详细复查心脏彩超,发现不单存在三尖瓣重度返流,原主动脉瓣位、二尖瓣位的生物瓣膜已经出现明显钙化,轻度狭窄并关闭不全。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生物瓣膜的使用寿命就已经进入一个倒计时了。这时摆在张晓慎主任团队面前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保守还是积极?是单纯处理三尖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还是冒着更大的风险同时处理三个瓣膜?同时置换三个瓣膜,而且还是再次置换,无形中增加了手术时间、手术风险、死亡率。张晓慎主任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考虑到患者接受第三次手术的可能性很小,为患者以后生活质量考虑,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次交代病情及风险,最终取得一致意见,择期行再次主动脉瓣置换、再次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置换术。

手术顺利结束,术后再添波折。

7月25日,张晓慎主任团队经历了8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体外循环298分钟,心脏停跳189分钟,随着张阿姨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手术顺利完成,完成了预定手术计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成功渡过了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术后出血等各个关口,安返心外科监护室。张主任长舒了口气,开了一个漂亮的好头,剩下的就看监护这关了。术后第一天,查房发现患者下肢肌张力高、强直,大家心里的弦马上紧绷起来,毕竟那么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出现脑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紧急安排头颅CT检查,推着输液泵车,捏着呼吸囊,时刻关注着病人生命体征,将病人转送到CT室完成检查。CT回报颅内少量出血,紧急请神内、神外科会诊,建议保守康复治疗。患者术后第二天神清,四肢活动明显改善,自主呼吸可,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大家心里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放松下来。之后张阿姨恢复顺利,未留下脑后遗症,术后15天顺利出院。

目前需要再次心脏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再次开胸因组织粘连等问题,导致手术难度大大增加,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高,本身就是一大难题,更何况需再次手术的病人往往病情复杂,病情危重,死亡风险高,医生也是谈“再次”色变,顾虑重重,甚至信心不足而放弃治疗。华侨医院心外科成立不久,在张晓慎主任的带领下,敢于挑战困难,不惧艰险,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廖胜杰
廖胜杰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脏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