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一、概念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结肠某肠段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导致肠壁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结肠疾病。
二、诱发因素
1、引起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就是血管本身发生病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以及全身性血管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小动脉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肠管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缺血性肠病。
2、缺血性肠病还与血液病变有关。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以及在化疗、放疗的影响下,会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子。栓子和血栓一旦堵塞肠道的血管就会引发缺血性肠病。
3、体内循环血容量不足会使内脏血流量下降,从而引发肠道缺血的情况。因此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等病症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肠病。
4、长期便秘或肠管持续痉挛致肠内压增高;
5、服用某些血管活性药致肠系膜小动脉收缩;
6、一些血管性疾病,如血栓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病,弥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腹痛、腹泻和便血。腹痛主要位于左侧腹或左下腹,一般腹痛多出现在饭后1小时左右,可以自行缓解。但也有些患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以后可出现鲜血便,并伴有腹泻。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可以很快好转,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而发生肠坏死,此时应进行急诊手术,及早切除坏死肠断。病情反复发作还容易导致该段结肠变得狭窄。
四、分型
1、短暂型:突然发病,中、下腹或左下腹痛,继而腹泻、便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数日内症状消失,不易复发。
2、狭窄型: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常可自行缓解,肠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肠梗阻。
3、坏死型:此型少见,多为老年人,突然发病,腹痛迅速扩展至全腹,有腹膜炎体征,早期即出现休克,预后差。
五、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表现为粘膜出血,节段性的溃疡、糜烂,与正常组织分界很清楚。病变较重的部位常常位于肠系膜对侧。需要注意的是坏死型不宜行肠镜检查。
2、腹部CT:可见结肠弥漫性水肿增厚,管腔狭窄,周围有炎症渗出。
3、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判断腹腔动脉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部位、范围及程度。
六、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功能正常时则尽可能撤去造成肠系膜血管收缩的药物如洋地黄和血管加压素。
2、对症治疗:结肠胀气明显者给予胃肠减压;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腹痛者给予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得舒特、斯巴敏等。
3、一般治疗:禁食水、补液、抗炎。病情好转后进食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易消化的软食。
4、肠道局部用药:1)、美沙拉秦颗粒每次2袋,每天3次,随餐口服。2)、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3粒日3次,餐前1小时。3)、美常安2粒日3次,餐后1小时。 常规用药3个月,大便正常后复查肠镜, 根据肠镜的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七、注意事项
因为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吸烟饮酒,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还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另外为避免缺血性肠炎的复发,可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
本文是黄玉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