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骨髓移植排异采访师晓东教授(南方都市报)
“排异严重的时候就像洪水猛兽。”
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

血液肿瘤科主任师晓东告诉南都记者,“过去我们太被动了。” 她口中的排异,准确地来说是骨髓移植手术之后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会引起皮疹、发烧、肠道拉稀、血尿……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掠夺生命——“等于是另外一个病”。
与排异的抗争传来捷报。“粘宝宝”(患有罕见病粘多糖贮积症的儿童)豆豆在2015年接受了全中国首例儿童移植体系改良方案的治疗,观察至今两年了,宝宝没有发生明显的排异,初见成效。主治医师师晓东说,“终于把‘洪水猛兽’关在了笼子里”。 据悉,由师晓东带领的医学团队借鉴国外技术进行本土化,已经为中国十几个病患家庭实施了该改良方案,粘宝宝们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有的甚至已经正常上小学。
“原来骨髓移植应该这么做”,这位倾注了将近30年心血在造血干细胞研究上的儿科专家感慨开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说,“孩子还有漫长的人生。如果他们受了那么多罪,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还是走了,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技术必须改良。”
致命的急性排异
到医院复诊的“粘宝宝”豆豆又长高了。骨髓移植后的他发生了很多变化,僵硬的四肢慢慢地变柔软了,粗粝的皮肤也变得细腻了,原本奇特的面容现在也好看多了。3年前,豆豆被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母亲杨艳霞形容那是“一瞬间的打击”。
“这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谈起“粘宝宝”,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肿瘤科主任师晓东感慨“病魔缠身”。据了解,粘多糖贮积症是一组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于降解粘多糖(现称糖氨聚糖)所需的溶酶体水解酶的缺陷,致使组织内有大量粘多糖蓄积。其特征是过多的低聚糖堆积与排泄。
“粘宝宝”大多面容奇特、骨骼发育障碍、肝脾肿大、智力迟钝,患儿多于出生1年后发病,10岁左右死亡 。粘多糖贮积症具有多种亚型,粘多糖病I(H)型患者面容奇特,形似中国古建筑屋檐下天沟(承霤)上的怪物,故也有承霤病之称。
骨髓移植,又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国际上公认的根治粘多糖贮积症的办法。通过骨髓移植,让溶酶体水解酶含量正常的捐献者骨髓衍生细胞改善宿主细胞的代谢缺陷,是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方法。然而,骨髓移植一直以来很难找到“全相合”的骨髓配型。“术前在全国各地寻找供者,全国的骨髓库里,一个供者都没有。”杨艳霞说。
由于来看病的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的兄弟姐妹可以提供“全相合”的骨髓配型,师晓东所在的首儿所血液肿瘤科一直以来是做“半相合”的移植技术。技术一直在探索改良,现在18岁以下的患儿不再必须要全相合骨髓供者。来自父母,甚至叔伯舅舅之间的“半相合”的亲缘供者,都可以让患者的快速地接受治疗,这极大地丰富了移植患儿的供者选择范围。
然而一直以来,师晓东的移植团队都对患儿的术后排异反应严阵以待。排异反应,名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主要见于骨髓移植或者器官移植之后,以发热、皮疹、腹泻和肝损害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不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分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两军作战,硝烟弥漫。”师晓东形容,“如果不控制住它的话,急性排异会引起死亡。”师晓东介绍,如果并发症少了,孩子就能少遭罪,抗排异的费用也会下来,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就好起来。
怎么才能在早期就控制排异?这个问题盘旋在师晓东的头上多年。

完成移植手术之后半年的“粘宝宝”豆豆。
把“洪水猛兽”困在牢笼
对于豆豆一家来说,2015年的8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们是中国首个运用半相合骨髓移植联合后置环磷酰胺的移植体系进行治疗的患者家庭。其实,豆豆家庭原本是打算在上海做的,“父亲的骨髓是70%的契合度,但上海医生还是觉得很危险,不建议做。”杨艳霞回忆。
半相合,意味着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如何能够抑制排异反应是关键问题。
早在师晓东在读博士期间,她就了解到环磷酰胺能够抑制免疫,这只是一种普通而廉价的化疗药。2007年到2008年期间,师晓东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儿童医院进修。“很震撼,为什么别人的骨髓移植并发症特别少?”师晓东第一次感受到我国骨髓移植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十年前他们就能做到精准医学,我也想做到这样。”
豆豆所患的粘多糖贮积症II型是一种良性病,师晓东解释,相比起白血病这样死亡率高的恶性血液肿瘤病,“豆豆纵使寿命短,但好歹还活着。”其实,在此之前师晓东的团队从未做过此类良性病(粘多糖贮积症)的骨髓移植,“如果一不小心在移植过程当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或者说将来生活质量很差,那不是我愿意看到的。”
在一次国内的免疫学会议上,师晓东听到一位有丰富移植经验的专家在现场展望,表示将来后置环磷酰胺可能能够克服慢性排异。“现场还是留了个问号。”师晓东说,接着她查阅文件,看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研究表示后置环磷酰胺在小鼠身上,能够抑制免疫状态。
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查阅文献,越来越多的信息让师晓东决定尝试使用这种新方案。“师主任胸有成竹,虽然是全国首例,但在国外已经很成熟,而且很相信她的医术。”豆豆妈妈杨艳霞说。
师晓东介绍,后置环磷酰胺,具体来说在回输造血干细胞的第三天和第四天给患者注射环50mg/kg的大剂量环磷酰胺,作用就是灭活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降低急性GVH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让慢性的GVHD也相应地减少,还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加速免疫重建。
豆豆在2015年8月18日进行骨髓移植,使用的父亲半相合的骨髓,随后再注射环磷酰胺。杨艳霞回忆,豆豆确实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排异。“中性粒细胞一直在稳步增加,其他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她说。在层流仓观察到9月29日,豆豆出院了。一般来说,病人的治疗都是2-3年的周期,直到今年,豆豆仍然没有出现排异,而且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变化。
“周围邻居也都看孩子比原来长高了,身体也变软了,活动更灵敏了。学东西,各方面要比原来长进很多。”杨艳霞谈起儿子的改善,对师主任充满了感激。

今年六一儿童节,经首儿所血液科最新儿童移植体系治疗后的部分孩子们参加儿童节活动。
“我真的想着救人”
2015年12月,师晓东参加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血液年会。她在移植的那一章发现,目前国际治疗的主流方向竟然就是用在豆豆身上的改良方案,“这是公认的方法”。
“这等于提前了半年。”师晓东说,“这让我更增强了信心。”
2016年5月,师晓东带队去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文章也被录用,得到了国际认可。两年来,首儿所已经成功地对十余个“粘宝宝”进行了改良的骨髓移植,均降低了排异的可能性,目前孩子们都在积极康复当中。
南都记者向多个做过骨髓移植的家庭求证,他们表示治疗排异的费用有的时候甚至要高于移植的费用。这个创新,不仅让患儿少受罪,还给家庭减轻了潜在的经济负担。杨艳霞告诉南都记者,豆豆住院阶段,共花费20多万人民币,加上后期每个月要随诊,花费在30万以内。“要是原来的方案,这些都不止。”杨艳霞说,“许多罕见病在国内都只能自费治疗,有的家庭根本承受不住。”
“是师主任给了我家孩子生的希望。”董倩(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她的女儿思怡在2016年4月接受了改良的移植手术。事实上,思怡在术后还是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排异,在师晓东团队的全力抗排异治疗下,还是把孩子救了过来。“排异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有自身的原因、干细胞的数量、预处理的方案等等,根据文献和我们的观察,严重的急性排异在10%以内。”师晓东解释道。
董倩介绍,思怡在今年做了一个大的复查,脏、脾、肝脏,都在改善,“仪器能照到的地方都在改善”。董倩最初的愿望,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做完手术能够活着出现在她的面前,“当时没有想到孩子后期有多大的变化”。
在医院里,总是能看到师晓东的身影。她的妹妹师曾志告诉南都记者,姐姐为了工作方便,在医院很近的地方买了房子,“把医院当家了”。杨艳霞还记得,移植手术之后,师主任给所有移植的孩子做了一个随访的群,“还加了我们微信,只要她有空闲就会给我们联系,询问孩子的状况。”
董倩也说,师主任差不多24小时都在关注孩子,有任何问题都随时能找到她。“重大决定的时候,总是很坚定的。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师主任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董倩视师晓东为恩人。
原本骨髓移植是用来救治广为人知的白血病的,只不过后来发现一些罕见病也需要,这给罕见病家庭打开了一扇窗。师晓东想起自己的博士生涯,那段时间她在研究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从事血液肿瘤治疗多年,她觉得这是不解之缘。2005年开始,她开始接触骨髓移植,收获这次具有意义的创新,足足走了十年。
“真是十年磨一剑。”师晓东依然自信,“我真的是拿干细胞想着救命,就一个理想,倾注的心血多了可能就悟出来了。”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苏海伦
受访者供图
编辑:吴斌
本文是师晓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