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神外医生的针线活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又称Chiari畸形或Arnold-Chairi畸形,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枕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脊髓功能减退,表现为感觉减退及肌肉萎缩。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比较主流的学说包括胚胎原发性发育不全、脊髓栓系牵引学说、脑积水压迫学说、基因突变学说等。个人理解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只是一个依赖于影像学的诊断,原因多种多样。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以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首诊的患者,但在进一步检查中发现实际上继发于脑肿瘤、低颅压性头痛、脊髓栓系及脊柱侧弯畸形等,针对这些继发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患者,一般建议解除原发性疾病后随访。所以不要抱怨医生开了一堆检查,仅仅是为了安全而已。而对于排除了这些病因,存在临床症状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建议手术干预。
还是以一例病例来做介绍。这是一位中年女性,颈部疼痛伴双上肢痛觉减退5年,未见明显肌肉萎缩。颈椎MRI提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继发脊髓空洞。
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明确,继发脊髓空洞,存在感觉障碍,症状呈进展性,手术指征明确,与患者沟通后选择手术治疗,方案为寰枕减压+扁桃体部分切除术。
切除约2cm*2cm大小枕骨及颈1后弓,剔除寰椎筋膜。按照部分医生的观点,手术到此就结束了,优点是手术快,安全,缺点么也很明显,经常出现减压不够充分、症状缓解不理想或短期缓解后再进展的情况。我个人的观点比较激进,既然选择了手术治疗,总是希望一次解决问题,下一步,继续切开硬膜。
硬膜切开后,显露蛛网膜,蛛网膜下可见下疝的扁桃体。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蛛网膜不需要打开,硬膜行扩大减张缝合;个人觉得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存在难度,因为蛛网膜菲薄,在切开硬膜时常常会出现蛛网膜破裂,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硬膜扩大减张缝合,可能出现蛛网膜外硬膜下积液,导致局部加重,继发脑积水可能。所以,我倾向于切除蛛网膜。
切除蛛网膜及部分扁桃体,解除脊髓中央管开口的压迫。
显微镜下采用7-0缝线及切口取的自体筋膜,水密缝合;请麻醉医生鼓肺后,确认没有脑脊液流出。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往往是这个手术最耗费时间和耐心的部分。硬膜的严密缝合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很多医生因为担忧脑脊液漏的发生,而选择单纯骨性减压。
术后复查的骨窗,小骨窗已经可以满足手术操作及减压的需求。
术后第二天复查的颈椎MRI,可以看到脊髓空洞较术前稍缩小。
术后半年复查颈椎MRI可见脊髓空洞明显缩小。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
小结: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作为影像学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原发性疾病。而对于排除了这些病因,存在临床症状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建议手术干预。手术是否行硬膜减张缝合存在一定争议,个人倾向于切开硬膜,切除部分扁桃体,探查脊髓中央管的开口,以保证手术效果,硬膜的严密缝合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本文是应广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