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及口咽癌的术后康复训练
口腔癌及口咽癌是包括可能发生于口腔或者口咽部中任何组织的恶性肿瘤,如黏膜、肌肉、神经、牙齿、骨骼、血管和唾液腺。
目前对此的常用治疗方法主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对于中晚期的患者常常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组织的切除及邻近或者游离皮瓣组织的修复重建,从而导致术后口腔及口咽部生理解剖结构的受损,并引起相应的并发症,这其中就包括术后吞咽功能障碍。
正常吞咽过程主要包括5个阶段:
C1)认知期:对食物的感知以及对进食动作的准备过程;
C2)口腔准备期:食物被咀嚼后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
C3)口腔期:食团被输送至咽部;
C4)咽期:食团引发吞咽反射;
C5)食管期:食团由食管输送至胃部(图1)。
其中,口腔预备期和口腔期受意识控制,咽期和食管期则是非自主控制的。吞咽功能障碍是指个人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腔输送至食管。口腔癌或口咽癌术后,口腔生理性解剖结构改变,从而引起吞咽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吞咽困难,张口受限,咀嚼能力下降,口干和味觉改变。而在这其中,吞咽困难又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口腔癌或口咽癌术后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概率约为50-60%,可导致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吸入性肺炎以及社会交往心理压力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由此而延长住院天数,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社会医疗资源的耗费。
吞咽训练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是促进口腔癌及口咽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因为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吞咽相关肌群的肌力提升,同时还可以恢复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研究表明,利用口腔感觉的温度刺激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也有学者发现,利用舌抵抗阻力的主动性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舌癌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利用舌-腭的抵抗训练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吞咽康复训练的方法
吞咽康复训练一般开始于术后2-3周,在此阶段患者病情平稳、无皮瓣危象、术区创口愈合良好、开始经口摄食。训练计划为每天3次、每次15分钟,持续6个月,训练开始阶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并根据患者复查时的吞咽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口腔感觉训练及运动训练。
口腔感觉训练
冷刺激能提高患者软腭部及咽部的敏感性,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反射,经过反复的训练,可加强吞咽反射并使吞咽更加有力。方法:将冰冻棉棒轻微刺激患者的软腭、腭弓、舌根部,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日3次,一次10分钟,具体视患者能接受的程度而定。
口腔运动训练
主要包括唇、下颌、面部肌肉、颊部以及舌的力量和运动训练。
1)唇及面颊运动:用力闭唇、鼓起双侧颊部模仿漱口的动作,持续该动作10秒钟后放松面部肌肉。循环动作5-10分钟/次,每日3次,运动强度以患者不疲劳为宜。该动作可以促进患者唇周部肌肉的力量,用以改善口角下垂、唇封闭不严等致使食物或液体从口腔中溢出的情况。
2)下颌运动:做尽量大张口运动,然后放松下颌后并做前伸及侧方运动。持续该动作10秒钟后放松下颌。循环动作5-10分钟/次,每日3次,可以提高患者的下颌运动范围。
3)舌运动:让患者向前、上、下及两侧各个方向尽力伸舌,用舌尖舔抵口唇、双颊及腭部,训练舌的灵活度。若患者出现舌体运动受限时,可使用干净的纱布裹住舌尖轻轻牵引舌做向上下左右前伸后缩的阻力运动;用压舌板或金属勺子抵抗舌根部,练习舌根上抬等动作。循环动作5-10分钟/次,每日3次,运动强度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出院后的跟踪指导
口咽癌术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大多是在住院期间同期进行,但是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因此,对于出院的患者,需要相应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延续性的康复治疗。
在我国,受到医疗资源的限制、患者自身及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干预,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口腔癌或口咽癌患者出院后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来进行功能恢复,遇到有关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由于自我护理知识和意识严重短缺,还有部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从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出院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指导。
本文是韩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