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工作室
发表者:张健 人已读
父亲是我的医学导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健
导语:今天收到了2021年4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编辑董长喜老师寄来的样报。特留下此文,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我的导师张怀安先生。
图1:张怀安为日本友人牟田口裕之先生治病,被誉为“奇迹之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期间,我们兄弟都会组织前往英雄岭公墓为父亲扫墓的活动。父亲于1996年1月22日仙逝,20多年过去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却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临床中每有患者持父亲药方就诊时,这种怀念之情更为强烈,父亲生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父亲张怀安,原名张先慧,1930年完小毕业后学医,师傅给他改名张怀安。父亲自青少年时期即开始行医,16岁的父亲便与当时年18岁伯父张利人合开“安乐医社”,自带中药药包行走乡里,悬壶济世,救危扶困。新中国成立后,就职于乡镇医院;1979年父亲作为全国的名老中医,被选调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8月父亲被评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父亲一生勤勉敬业,虽生活艰辛,但“穷且益坚,不堕为医之志”,到了暮年仍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且不断教育子女努力上进,要求子女要树立高尚医德,为人诚实,工作学习要脚踏实地,刻苦认真,精研医术。父亲常说:“当一个好的医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具有高尚的操守,不贪图名利;二是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妙手回春;三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能著书立说。”作为一个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教导时时刻刻鞭策着我。
图2:张怀安为日本友人铃木和彦之先生治病
图3:张健为巴基斯坦友人Samer治病
父亲教导我们:要:“常将人病如已病,救得他生似我生。”以“真心、诚心、爱心”对待每一位病患者。记得197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村民抬来了一名患者到父亲时任工作的卫生院,患者高热达40℃,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皮肤黏膜、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不省人事状若酒醉貌。父亲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有田间老鼠咬伤史,果断判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病,因卫生院条件有限,建议转湘雅医院传染科治疗,但家属苦于没钱和粮票想放弃,父亲立即让母亲从柜箱中拿出家里仅有10斤粮票和30元钱给他们,这位患者因此获救。这样的事例很多,父母亲遇到这样的事,往往倾其相助,从不计较。
我自幼便跟随父亲抄方,在行医和为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受父亲影响。作为名中医,父亲又是谦谦学者,他一向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对同事不卑不亢,和谐相处。对子女、对弟子循循善诱,竭力提携。其治学严谨,常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记得当年我侍诊家父,见他无论患者尊卑贵贱,无论常见病、疑难病,均仔细诊疗望、闻、问、切面面俱到,理、法、方、药,必求其精,全神贯注,往往让人肃然起敬。
在60余年的临床中,父亲深感“学到用时方恨少”,故其一生精勤不倦。父亲五笔型临证始终保持中医物特色,其对眼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思路、辨证方法及创新见解,至今是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他立方用药精专,特别善用《审视瑶函》之方,临诊时每方每药精研细品,常能收到显著疗效。对于眼科病人治疗,父亲提倡:“外障眼病,祛风为先;内障眼病,治肝为要;中西互参,病证结合”,辨证强调整体,诊断强调运用现代技术,治疗突出中医特色。父亲学有源头,行有实践,一生行医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现在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我们整理他的专著:《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和《张怀安医案精华》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图4:《张怀安医案精华》《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晚年回顾其一生,父亲曾言:“我行医一生,属尽职守,虽也有难尽人意之处,但无愧我心。”父亲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事业,作为后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瑰宝,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5:珍藏2021年4月2日的《生命时报》
本文是张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