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控制胆固醇 小心心血管病要了你的命!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死亡构成的40%以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不得不关注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有关,血脂高的人就容易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脂成分复杂,其中,胆固醇对血脂非常重要,它的指标的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很多人对胆固醇有误解,以为胆固醇就是越低越好。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后,会逐渐堆积在血管内壁,产生血管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起血管供应的组织缺血。当这些斑块破裂后,还可能会形成血栓,随着血液的流动最终可能堵塞心脏或脑供应的血管,从而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死。高密度脂胆固醇的功能之一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此也被称为“好胆固醇”。
既然“好胆固醇”能够保护心血管,“坏胆固醇”会伤害心血管,那想办法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不就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了吗?
没错,但想要知道怎么控制胆固醇,首先要了解胆固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很多人都以为胆固醇是吃出来的。事实上,从食物中直接吸收的胆固醇,也就是“外源性胆固醇”,只占胆固醇总量的25%。另一部分是人体肝脏、小肠合成的,称为“内源性胆固醇”,这才是胆固醇的主要来源,约占胆固醇总量的75%左右。
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通过自身生活习惯的改变,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胆固醇呢?
不是这样的
虽然大多数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但这个合成过程也受到严密的调控,通过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影响到机体的调节系统,减少“坏胆固醇”的合成。人体合成胆固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的车辆,虽然这辆车可以自动驾驶,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手动改变它前进的方向和速度。而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包括: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减少熬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量喝酒、改善睡眠等。
那是不是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不会使胆固醇过高了呢?
也不是的
前面提到,胆固醇的合成是依赖于自身的调控。那么,如果一个人本身的代谢就是异常的,就相当于一辆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开始横冲直撞,这时候手动也无法改变这辆车的结局,只能通过更大的外力将这辆车拦住,也就是通过药物降低血脂。降低“坏胆固醇”,首选的药物就是他汀类药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需要强化降脂,即联用其他降脂药物。
那“坏胆固醇”的指标是越低越好吗?
不是的
胆固醇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意味着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或者肝脏合成功能异常。
对于正常人来说,“坏胆固醇”在3.4mmol/L以下属于正常。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坏胆固醇”需要低于2.6mmol/L。而对于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坏胆固醇”要低于1.8mmol/L。
前面说的都是“坏胆固醇”多,那如果“好胆固醇”少,是不是也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是的
但目前临床没有有效
本文是李轶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