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心衰靠近你 请看这里!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发生率增加,心力衰竭给我国卫生医疗带来的负担也逐渐增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显示,2000年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并且随着年龄增高,心衰患病率显著上升。你了解“心衰”吗?一些关于心力衰竭的常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所了解的知识。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需要注意的是,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心衰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等均可引起心肌损伤,导致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造成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低下。
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比如:
感染;
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等;
药物作用: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等;
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
其他疾病状态:肺栓塞、贫血等。
心力衰竭有哪些表现?
心衰一般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
急性心力衰竭:
早期: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
急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
心源性休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持续30分钟以上,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心动过速>110次/分。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最常见的是运动耐力下降、乏力。
右心衰:腹部或腿部水肿。
舒张性心力衰竭:初期表现不明显,后期逐渐出现运动耐力下降、气促、肺水肿。
心力衰竭如何治疗?

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一般患者应采取高枕位睡眠,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限制体力活动。心力衰竭较重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一定要戒烟、戒酒。
保持心态平衡。
保证充足的睡眠。
少量多餐。
限水,每天液体摄入小于2L。
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
按医嘱服药。
预防呼吸道感染。
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
定期检测体重、血压、心率。
本文是李轶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