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江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医大有用武之地

发表者:侯江涛 人已读

急诊的电话铃再次划破寂静的黑夜,电话那头诉说着危重的病情:中年患者,男,溃疡性结肠炎病史6年,因重度抑郁症不规律治疗,目前每天20多次的黏液脓血便,血红蛋白34g/L(正常值120 g/L)、血清白蛋白22g/L,极度消瘦,不能自己下床活动,PS评分3分,病人已经在急诊留观2天,一直不能收入院,估计是重度抑郁症,没人愿意接手这样病情危重又有自杀倾向的烫手山芋,我急忙赶到急诊,照顾病人的是80多岁的老母亲,简单了解病情,患者离异,公务员,但长期疾病折磨已经多年不能上班,仅拿着单位最低的工资补助,精神极度疲乏,无欲无助的眼神,艰难的发出微弱的声音,旁边老母亲欲言又止,我最怕这种场景,同情怜悯之心腾然而生,接了这烫手的山芋。

病人在多家广州三甲医院治疗,因为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每次治疗都使用激素,因患者有重度抑郁症,经常自行停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这次入院坚决不用激素和拒绝肠镜检查。我们在使用口服美沙拉嗪和强化美沙拉嗪局部灌肠治疗的基础上,中间与患者的各种沟通和治理的艰辛不必细说,加用中医辨证治疗16天,大便由20多次的粘液脓血便变为4-6次的稀烂便,肉眼没有脓血,血红蛋白由34 g/L升至73 g/L,白蛋白由22 g/L升到36 g/L,患者抑郁状态也好了很多,血沉CRP基本降到正常,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病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用了大温大补之药,一个清热中药都没用,溃疡性结肠炎明显好转,抑郁症也取得奇效,真是“温阳药物就像阳光普照,重度抑郁阴霾尽散”。此时此刻的青黛、白头翁、黄芩、黄连、重楼、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之品绝不是此病人的良师益友,而如“猛虎野兽”,一旦用之就会犯虚虚实实之戒。中医的魅力就在于辨证治疗,有是证,便是方。患者出院自是千恩万谢,诉这次治疗是这么多次住院最好的一次云云。

健康贴士:

1、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共称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目前多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改变和肠道屏障缺陷引起的异常免疫激活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以溃疡和糜烂为主,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病情多反复、迁延不愈且有癌变倾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2、中医如何认识溃疡性结肠炎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中被归于“久痢”、“腹痛”、“泄泻”、“肠风”、“便血”等范畴。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热(湿热)、虚(脾虚、肾虚)、气(气滞)、瘀(血瘀)。病理机制以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为主,后期可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贯穿于整个病程中,故治疗当以清热祛湿、健脾活血(清化活血)为主。与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不同,文中这个病人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泻下无度、舌淡胖齿痕、脉细弱无力、尺脉尤甚,一派虚象,所以用了大温大补之方药,一个清热中药都没用,溃疡性结肠炎明显好转,抑郁症也取得奇效,真是“温阳药物就像阳光普照,重度抑郁阴霾尽散”。此时此刻的青黛、白头翁、黄芩、黄连、重楼、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之品绝不是此病人的良师益友,而如“猛虎野兽”,一旦用之就会犯虚虚实实之戒。而中医的魅力就在于辨证治疗,一定要谨守病机,有是证,便是方,决不能刻舟求剑。

3、我们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零激素”观点: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的疑难病,需要详细的问诊、查体和辅助检查(大便多次检查、大便培养、抽血化验、肠镜、CT等检查),需要鉴别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寄生虫性肠炎,克罗恩病、NASID相关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淋巴瘤、肠结核等疾病。西医治疗大部分效果良好,激素治疗非常有效,但副作用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因此我们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零激素”理念,溃疡性结肠炎的“零激素”理念,源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维持治疗尽量停用激素,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羟氯喹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难度相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小巫见大巫,追求“零激素”维持治疗更是容易达到。“零激素”并不是说所有的溃疡性结肠炎都不用激素,当溃疡性结肠炎是全结肠的重度溃结时,及时使用激素是合适的,当用则用,当用而不用时可能增加病人的手术风险和死亡率。而是当病情缓解时,尽快减量激素和停用激素,用5-ASA制剂口服和局部用药,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达到维持治疗的“零激素”用药,能不用激素则尽量不用激素去治疗。

展望未来,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有很多中药维持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缓解的经验,那些治疗效果不好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以尝试中药辨证治疗。


本文是侯江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