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种狂犬疫苗后的饮食禁忌相关问题
狂犬病是病死率几乎达100%,正因为高死亡率,所以十分的可怕和残酷。有幸的是,狂犬病不可治但可防。接种疫苗之后,总是有不少人会问医生:要不要注意什么?要不要忌口?能不能饮酒?跑步可以吗?
于是有的人打完疫苗回到家,便根据自己的常识去判断,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过十天半月后,整个人消瘦人,全身疲乏,无精打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到底要不要忌口?忌什么?
中国药典(2015版)里是这么写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标明的接种疫苗后注意事项写着: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而国产狂犬病疫苗的说明书里也是根据中国药典,强调了这一注意事项。
为什么接种疫苗后要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会有什么影响?依据是什么?
接种疫苗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有两个:
打完有没抗体?
会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凡是认为有可能影响到这两个问题的因素,都应尽量避免,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分析一下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对抗体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会有影响。
是否影响抗体产生
经查阅大量国内外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研究的文献资料,未查阅到饮茶、剧烈运动与狂犬病免疫效果有相关性的研究。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显示饮酒、吃刺激性食物、饮茶、剧烈运动对免疫效果会产生影响。
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概率
1.接种疫苗后喝酒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参加各种聚会和场合,喝酒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少量饮酒对人体健康有益,增加情趣。
但因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对酒精敏感,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不足,酒精代谢因此减慢、受阻,乙醛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皮肤发红(如颈部或是耳朵),另外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恶心等醉酒症状。
另外还有人会对酒精过敏,出现急性过敏症状。如果这类人接种疫苗后喝了酒,出现的过敏症状,接种者也许会误认为是疫苗不良反应。
因此,为避免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偶合症的发生,喝酒脸红或对酒精过敏的人,接种疫苗后喝酒是不适宜的。对于其它人,不支持过量饮酒,急性酒精中毒同样也是不良反应偶合症。
2.接种疫苗后吃刺激性食物会有什么影响?
食物给人体带来营养物质及愉悦的享受,没有食物提供能量,生命将就无法持续。食物的种类成千上万,有些人又是天生的比别人少了些口福,对其中一小部分种类过敏。这里指的吃刺激性食物,应该是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如果吃了食物过敏,是疫苗不良反应还是食物过敏呢?
因此,对于过敏体质的个体,在接种疫苗期间,当然是尽量避免进食相关的过敏源食物。
辣椒能不能吃?
如果你平时就是喜辣、无辣不欢的人,那么你尽管按照平日的饮食习惯即可。如果你一吃辣椒就全身不痛快,连便便都辣,那当然最好不要吃啦~另外,暴饮暴食也要尽量避免。
接种疫苗后喝浓茶会有影响吗?
茶碱不耐受者
喝茶,特别是喝功夫茶,有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能使人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
同时,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它的保健功能给身体带来不少的益处。
但茶叶中另一主要成份咖啡碱,适量的咖啡碱有提神醒脑、利尿排毒、促进体内脂肪燃烧的作用。可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十分的不耐受,喝了少量便神经兴奋,无法入睡。甚至有的人喝了过浓或过量,还会引起“茶醉”:烦躁、兴奋、尿量增加、胃肠不适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因此,这一部分茶碱不耐受者,不论是否接种了疫苗,平日里喝茶也只可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晚上少饮或不饮茶为宜。药典和说明书里的“忌浓茶”,有一定的依据,针对的应该是这一类人群。
茶碱耐受者
然而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比如潮汕地区,喝茶如同吃饭,他们的方言甚至把“喝茶”说成“吃茶”,每天必不可少,身体上已适应了茶碱的兴奋作用,突然不喝,反倒引起身体不适,甚至神经衰弱失眠。
这种情况下,要求接种疫苗后,忌浓茶,是完全没有必要和不现实的。
接种疫苗后是否能剧烈运动?
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体力活动量为:每周活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强度为中等。
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
剧烈运动容易造成运动伤害或身体不适而出现心血管等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
接种疫苗后,由于个体差异,个别人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不适、低热、疲乏等,这种情况下,剧烈运动无疑会使身体的不适症状加重。
因此,接种疫苗后避免剧烈运动是有必要的。同样也是避免不良反应偶合症的发生。
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将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动及适量的运动视为剧烈运动,如无特殊,尽量维持日常生活方式,坚持适量的运动。
药典和说明书里提到的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注意事项: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这个温馨提示是有必要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