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丽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

发表者:魏晓丽 人已读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它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春、秋季多发,儿童多发,发病高峰年龄为 4——8岁,是儿童耳聋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越早,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越大,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目前世界上普遍对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分泌性中耳炎呢?

1。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 为本病发生的基础, 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鼻咽填塞等。

2.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除使咽鼓管功能不良外,轻型感染也可侵入中耳,由于在中耳的积液中找到了细菌和病毒,所以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3.免疫反应 由于近年来中耳积液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并从积液中检出了细菌的特异性抗体,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中耳粘膜的损害。

4.其他 如腭裂、鼻咽癌放疗后、潜水、高空飞行等,据杂志报道,父母抽烟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香烟、烟尘直接对中耳的咽鼓管粘膜作用,引起感染,因此希望家长朋友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听力减退 急性者多在感冒后出现听力下降,伴自听增强。变动头位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一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体检时才被发现。

2.耳痛、耳闷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轻度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患者有耳内闭塞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 可为间歇性,如“劈啪”声,当头部活动或打哈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检查病人的耳部,发现鼓膜内陷,鼓膜呈淡黄或橙红色,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线,液面为一弧形线,凹面向上,可随头位变动而改变,有时透过鼓膜可见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耳聋。对于单侧鼓室积液的病人,应仔细检查鼻咽部,排除鼻咽部肿瘤后才能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

怎样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呢?

1.病因治疗 治疗鼻及鼻咽部炎症、肿瘤及变态反应。腺样体肥大应予以切除。

2.药物治疗 为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口通畅,用1%麻黄素加地塞米松液滴鼻。急性者口服地塞米松的同时,服用抗生素7—10天。

3.咽鼓管吹张 有助于鼓室通气、排液和防止鼓膜粘连。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地塞米松注射液,隔日一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4.中耳积液的处理

(1)鼓膜穿刺抽液:用斜面短的7号长针头,在无菌操作下经鼓膜前下方穿刺抽出积液,注入激素类药物或α-糜蛋白酶,必要时可重复穿刺(图A)。

图A 鼓膜穿刺术位置示意图 图B 鼓膜切开术切口位置(1)(2)

(2)鼓膜切开术:积液粘稠穿刺不能抽出,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图B)。手术于局麻或全麻(小儿)下进行。术时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然后向鼓室内注人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或50%尿素。

(3)鼓室置管术: 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鼓室积液清除后,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于鼓室内,以改善通气引流,有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图C)。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一年。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后,通气管常自行排出于外耳道内。

图C 鼓室置管

另外,紫外线或超短波,He-Ne激光照射等物理疗法,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

如何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呢?

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防止感冒和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家长和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应进行定期普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成年人不吸烟或少吸烟,儿童要远离有烟环境,腺样体肥大儿童应手术切除。对鼻及鼻咽部的炎症要积极治疗,防止引起咽鼓管感染。,

以上介绍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如读者朋友还有耳鼻咽喉科方面的问题需要解答,请给我留言.

本文是魏晓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