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邱煦 三甲
邱煦 主任医师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

缺血性视神经病

2609人已读

缺血性视神经病(ION)是由于视神经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视神经独特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血流供应情况决定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ION 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 50 岁人群中年发病率为 2.3-10.2/10 万人。

ION按病变部位分为两种类型:前部ION(anterior ION, AION)和后部ION(posterior ION, PION)。AION累及视乳头,而PION累及视乳头以后的视神经。按发病原因进一步分类,AION分为巨细胞性动脉炎导致的动脉炎性AION(arteritic AION, A-AION)和巨细胞性动脉炎之外其他原因导致的非动脉炎性AION(non-arteritic, NA-AION);PION也包括巨细胞性动脉炎导致的动脉炎性PION(arteritic PION, A-PION)、巨细胞性动脉炎之外其他原因导致的非动脉炎性PION(non-arteritic PION, NA-PION)以及作为诸多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源性PION

非动脉炎性前部 ION

1. 诊断和临床表现:

非动脉炎性前部 ION症状表现为1.视力:突然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多在清晨醒来时发现。当视野缺损的边缘正好通过中心注视点时,可伴有间歇性视物模糊。发病初始视力为1.0者占33%。视力>0.5者占51%,≤0.1者占21%。

2.视野:常主诉鼻侧、下方或上方视物遮挡。

3.通常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对侧眼发病常在数月或数年之后。双眼同时发病非常少见。

根据我国2015年专家共识,其诊断标准为:

1.突然出现视野缺损和(或)无痛性视力下降;

2.视野检查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绕过中心注视点的象限性视野缺损,多位于鼻侧和下方;

3.局限性或弥漫性视乳头水肿,常伴有周围线状出血;

4.存在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功能障碍和(或)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5.有全身或眼局部的危险因素;

6.除外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视乳头水肿通常会在 6-11 周左右逐渐恢复,并出现节段性视盘苍白。视力损害的严重程度不一,轻症患者仅有视野缺损视力正常,重症患者会出现完全性视力丧失。患者视神经影像学检查通常正常,眼眶部位增强 MRI 以及压脂像可有助于排除压迫性视神经病或炎症性视神经病。眼底视网膜荧光造影(FFA)表现为:在发病的初期(通常在4周内),FFA动脉早期可看到循环受损及其部位,表现为视乳头局限性或弥漫性充盈迟缓,视乳头周围脉络膜和(或)脉络膜分水岭区的充盈缺损和迟缓,可伴有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视野:视野检查是评价视功能受损情况重要且必需的方法。最常见的视野变化是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绕过中心注视点的象限性视野缺损,多见于鼻侧和下方

2. 病理生理学特征及评估:

「高危视盘」在其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但其准确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学术界有筋膜室综合征和玻璃体视盘牵拉两种机制来考虑致病。一直以来临床普遍认为供应视盘筛板区和筛板后区的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arteries,PCA)供血不足可导致NAION。筋膜室综合征机制认为PCA供血不足导致视盘急性缺血,使视神经轴浆流运输受阻,视盘内轴突水肿加重视盘拥挤,进一步加剧视神经轴浆流运输瘀滞,如此形成恶性循环。PCA供血不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为早期视盘充盈延迟,彩色多普勒测量提示NAION患者球后血流速度降低。尚无研究发现NAION患者PCA供血不足的系统性血管因素,这提示缺血不一定是NAION的发病本质。玻璃体视盘牵拉机制认为玻璃体对视盘的牵拉和随后的后脱离改变了视盘结构,持续玻璃体视盘牵拉可损伤视盘微循环和(或)轴浆流运输,导致视盘水肿以及随后出现视功能障碍。其他可能导致视神经头部拥挤的情况也会增加非动脉炎性前部 ION 的发生风险。

目前提出现在认为NAION为非致死性疾病,但用来进行发病机制研究的临床样本少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目前与该疾病的常见系统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夜间低血压、缺血性心脏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卒中、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睡眠呼吸暂停、血液透析、严重而反复的出血、易栓症,偏头痛、心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A型性格,颈动脉内膜剥除术等等。通过控制这些全身因素来控制NAION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公认。

患者大动脉检查一般正常,但如果患者有对侧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短暂性视力丧失以及 Horner 综合征等表现时,需要进行颈动脉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中有高凝的可能,如果是年轻患者,不伴有任何血管性危险因素,同侧症状反复发作时,应当进行凝血因子检查。

其他可能导致非炎症性前部 ION 发生的因素还包括:(1)急性出血、贫血和系统性低血压;(2)急性眼内压升高,如眼科手术(白内障等)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药物,包括胺碘酮、血管加压类药物、血管收缩类药物等。

3. 复发风险:

< 5% 的患者会出现同侧复发,非动脉炎性前部 ION 之后出现视神经萎缩可能会减少复发风险。5 年后另一只眼受累的风险为 12%-15%,风险可能更高患者包括糖尿病,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阿司匹林使用。

4. 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是鉴别非动脉炎性前部 ION 与动脉炎性前部 ION,并且发现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大部分已有的治疗策略是基于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有很多正在尝试中,但尚未被充分研究。一项大型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干预治疗无获益。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视盘水肿,但不能改善患者视力结果。有关NAION治疗的Ⅲ级证据级别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左旋多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对NAION的治疗作用。口服抗皮质激素可能对视力有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平衡患者使用之后的并发症。仅推荐其用于持续性视盘水肿,在 2-3 周内视力出现急剧恶化或者双眼均有病变的患者中。其他包括高压氧在内的治疗方法并未显示明显获益。


非动脉炎性后部 ION


当视神经的后部出现缺血性改变时,没有可观察到的视盘水肿,其典型表现为孤立性、无痛性突发的单眼视力丧失,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视神经头部外观正常;4-6 周后可出现视盘苍白。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通常采用排除性诊断,需要通过脑部和眼眶部 MRI 来排除其他炎症性或压迫性病因。


动脉炎性 ION


1. 诊断和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是最常见的动脉炎性 ION 的病因, 约33-57%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首发眼部症状,可伴或不伴全身表现。作为眼科急症,需要紧急识别并治疗,以预防灾难性的视力丧失。视力丧失是巨细胞动脉炎最致命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20%;其临床表现与非动脉炎性 ION 类似。眼部不同程度的痛性视力下降高达97%,在出现视力丧失前数月可出现系统性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数天或数周前可能出现短暂性视力丧失;而 10% 的患者可在永久性视力丧失之前出现短暂性或永久性复视。当病变累及提上睑肌或眼外肌,可出现上睑下垂或外直肌受累出现的眼外肌麻痹等表现。全身症状及累及颞顶枕部广泛头皮锐痛及耳前触痛最为常见,其次有牙关紧闭、头皮溃疡等。


患者视力丧失通常较非动脉炎性 ION 更严重,> 50% 的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会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双侧视力丧失。受累的视神经会在发病后立即苍白。视力下降的原因是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眼部缺血性损害所致。除 ION 之外出现视网膜或脉络膜缺血的表现也高度提示巨细胞动脉炎。「高危视盘」在动脉炎性 ION 中不一定出现。


对于>50 岁以上的 ION 患者均需考虑巨细胞动脉炎的可能性,需要紧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 ESR、CRP、全血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等;ESR 联合 CRP 对预测最终诊断的敏感性为 97%。如果 CRP 或 ESR 水平升高,或伴有全身性炎症症状,应高度怀疑巨细胞动脉炎,并且立即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CT及MRI可能显示眼眶视神经增粗。需要CT, MRI检查鉴别眶内及颅内病变。


2. 治疗:


巨细胞动脉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全身性症状会立即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预防未受累的对侧眼睛出现视力丧失,但并不能逆转已有的视力损害。大部分神经科和眼科医生会选用高剂量静脉内甲基强的松龙输注治疗。


围手术期 ION


前部 ION 和后部 ION 都可能由于不同的非眼科手术所致,与 ION 发生最相关的两种手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俯卧位延长脊柱融合手术,ION 作为手术并发症的报道发生率低于 0.3%。与心脏手术相关的大部分为前部 ION,而后部 ION 更多的与脊柱手术相关。围手术期 ION 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与两种手术中不同的各种因素相关。


结论


缺血性视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需与其他原因的视神经病变相鉴别。对于年龄 ≥ 50 岁的 ION 患者需考虑巨细胞动脉炎的可能性,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尽管目前 ION 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出现的一些动物模型或可有助于新型治疗方法的评估和研究。

由于ION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导致临床关于ION的治疗千差万别。而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均未获得一致认同的疗效,NION的治疗研究现状堪忧,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难题。现在学界的重点是进一步明确ION的发病机制,提高ION治疗研究的证据级别,探寻有效的神经保护制剂,从而寻找到具有共识性的ION治疗方案。


邱煦
邱煦 主任医师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