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建芳 三甲
徐建芳 副主任医师
汕头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癌症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1590人已读

癌症与家族遗传有怎样关系?医学研究证明,身高与遗传密切相关,智力与遗传有关,健康状况也是这样,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遗传有关系。

人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生殖细胞作为下一代生命的种子,一旦发生基因突变,并发育成胚胎,这些基因突变则会传递给后代,因此生殖细胞突变导致的癌症是会遗传的。医学上将携带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癌症发生风险增加的基因称为遗传性癌症易感基因。引发癌症的病因有90%是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于体内有癌症易感基因变异的人来说,在同样外界因素下,患癌可能性更大,更容易发生癌症。当携带有缺陷基因的人群接触到不良环境或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中,他们发生疾病的可能性比不携带缺陷基因的人群要高出上千倍。因此有一部分癌症具有遗传倾向性,又称为“癌症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癌前病变本身具有遗传性,不一定都发展成为癌症,但是有发展为癌症的风险。

携带某种遗传基因突变的人,他们一生中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要高于平均水平,癌症患者的后代患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例一、胡先生因骨折到当地医院就诊,在做CT检查时,医生发现他有肝硬化伴肝内多发结节,一问还有20多年的乙肝病史,进一步做肝脏相关检查,确诊肝癌。有家族病史。16年前,他的哥哥死于肝癌;13年前,他的妈妈同样死于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像胡先生家这样有乙肝和肝癌家族史的人要特别重视。

例二、有个20多岁的小伙,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查是肝癌。住院时比他小两岁的弟弟来探病,顺便查一查,也查出早期肝癌。之后,他们的妈妈和妹妹也陆续做了相关检查,都是乙肝患者。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由乙肝/丙肝进展而来,作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这对母女生活上远离酒精,尽量避免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并定期随访监测,以防肝癌的发生,万一不幸中招则能早发现早治疗。

例三、有3位病人,他们互为亲兄弟,且年龄都在50岁左右,都查出患有中晚期胃癌。后来经过家族调查发现,他们的父亲因食管癌在57岁时去世,而血液检测证实他们三人体内都含有一种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基因——RAD54B。

例四、2015年7月11日,北大学子弑母案凶犯吴某在其母亲谢某住处,因琐事口角与母亲发生纠纷,随后杀死谢某后脱逃,谢某去世时49岁。吴某父亲家族有着隐形的精神方面疾病史。在吴父亲一辈,他家的四个孩子中,只有吴父亲身心正常,而吴的三个姑姑,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吴的父亲在2010年,40多岁的时候因肝癌去世。

例五、小张在2015年,刚刚20岁出头就罹患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伴腋下、锁骨上淋巴结广泛转移),施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放化疗。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定期复查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2018年底结婚,想要个孩子,但她担心肿瘤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小张发病时年龄小,肿瘤病理又显示分子分型为三阴性,医学上来说,是属于遗传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做基因检测,经过一系列的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检测及家系验证后,小张被确诊为携带来自父系的BRCA1杂合变异。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群被称为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高危人群,相关恶性肿瘤的终生发病率高于80%,包括乳腺癌、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是自然妊娠,小张的女性子代有80%的可能性,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将罹患上述恶性肿瘤。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近3000个遗传性易感基因,遗传性癌症易感基因主要存在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直肠癌、脑垂体肿瘤、肾癌、视网膜母细胞瘤、胰腺癌子宫内膜癌、遗传性平滑肌瘤、胆管癌、神经纤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淋巴癌、多发性内分泌瘤、白血病等疾病。在乳腺癌高发家族中,80%的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存在突变,BRCA1突变基因携带者一生患乳腺癌的几率接近90%,BRCA2突变基因携带者一生患乳腺癌的几率为85%。英国癌症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称作PPM1D的基因的罕见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增高有关联。携带PPM1D这种基因的妇女每五人中大约就有1人会在她们的一生中形成乳腺癌或卵巢癌,相比普通人群她们的乳腺癌风险提高了2倍,卵巢癌风险超过了10倍。

有缺损基因的人患癌可能性更大,遗传性表现最突出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此外,在世界上还发现极少数的癌家族,这样的家庭中约三分之一成员先后患癌,而且男女发病率一样,多患同一种癌,这样的癌家族肯定与遗传有关。有一些病不属于癌症,但是可以发生癌变,而且具有遗传性,临床上叫遗传肿瘤综合征。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息肉可以恶变为结肠癌,这种患者必须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总之,癌症的遗传问题十分复杂。

环境因素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即使暴露于相同的致瘤因素下,不同的个体患癌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但不是每个吸烟者都患肺癌。这提示在肿瘤的发病中不同个体存在着不同的遗传易感性。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群中不同的人芳烃羟化酶活性不同,而该酶的活性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调查显示,酶呈低诱导活性、中等诱导活性和高诱导活性的个体分别占肺癌患者的4%、30%、66.6%,说明此酶活性越高,把烟草中的前致癌物活化为致癌物的可能性越大,肺癌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提到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就不得不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当基因组DNA一个位点上,有两个互相替换的碱基出现的频率>1/100时,该位点即为SNP位点,约占所有已知可遗传的变异中90%以上,平均每100-2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SNP位点能反映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的反应的差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SNP也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SNP检测技术,能够高通量、快速、准确的检测大量基因,甚至全基因组的SNP位点。通过分析基因组中不同SNP位点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能够确定患某肿瘤的高危人群,使肿瘤的预防更有针对性,甚至实现肿瘤的个体化预防。

肿瘤的发生是多阶段(不典型增生-早期癌-晚期癌)、多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多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转移相关基因-错配修复基因)参与的,肿瘤的遗传既有单基因遗传,也有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易感性。对于大部分肿瘤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缺一不可,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改变人的基因,但对于某些可控的环境致瘤因素,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减少DNA发生损伤的次数和细胞突变的积累。

研究表明,儿童癌症患者的DNA修复基因上存在有风险的生殖系变异,且接受过化疗或放疗等可能造成DNA损伤的治疗手段,他们二次患癌的风险将会增加,肿瘤患者存在广泛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化疗药物可以引起突变,尽管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可以规避一些风险,但是依靠目前的技术没有办法发现所有的风险,高危遗传恶性肿瘤育龄患者,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好自己的基因,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建议肿瘤患者不要生育,不要把坏基因传给下一代。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徐建芳
徐建芳 副主任医师
汕头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