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特色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中的酸或碱反流,损伤食管黏膜而导致的疾病。常常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症状,有部分患者可因食管反流引起呼吸道或咽部病变。
分级:
根据食管黏膜在内镜下的损伤轻重分为以下几级病变:
正常:黏膜正常无破损(可能伴有组织学改变);
A级:黏膜存在1个或以上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的区域,但长径<5mm;
B级:黏膜存在1个或以上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的区域,长径>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C级:黏膜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现象,但未进展为全周性,融合周径<75%;
D级:黏膜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且覆盖全周,融合周径≥75%。

病因与预防:
反流性食管炎与生活习惯、饮食不节、心情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本病。
1. 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一般只吃七、八成饱,睡前2小时内应避免进食,餐后不要立刻平卧。可食用易消化食物,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2. 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3. 保持精神放松,避免精神紧张,自我调节心情,预防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治疗:
基础措施:
保持正常的饮食、生活规律,自我调节精神状态。
西医治疗:
目前常用的抑酸药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
中医治疗:
中医依据辨证论治,常见证型为肝胃不和、肝胃蕴热、胃气上逆、中寒凝滞,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防止诱因,调节饮食、起居,防止不良的情绪导致本病复发。
本文是杜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