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段亮 三甲
段亮 主任医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外科

气管镜下APC技术气管肿瘤切除术

6068人已读

近日,我院成功利用支气管镜下APC(俗名“氩气刀”)技术为一位确诊为气管原位鳞癌患者摘除气管内肿物,目前该患者预后良好,为气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一、APC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新一代高频电刀技术。APC最早于1994年在德国被引入气管内镜的治疗,具有操作安全性高,疗效稳定的特点,目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APC是一种非接触式热消融电外科技术,其通过电离氩气流(氩等离子体)把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传到相应组织上,引起局部热效应,使组织失活和止血,产生治疗效果。有实验研究显示,随着功率和(或)时间的不断增加,APC损伤的深度也不断增加,但其热效应仅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时可达到黏膜肌层。利用APC烧灼时组织穿透较浅,仅为3-5mm,安全性高,并具有产生烟雾较少、止血效果块、焦痂效果好等特点。

1.png

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疾病。根据Thomas等人在欧洲多中心的早期食管癌的研究结果显示,80例使用APC治疗病人,短期预后有效率为90%,具有与射频消融术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内王国清等人利用氩离子热凝固术治疗170例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结果显示癌前病变者160例,随访5年,死于非癌疾病11例,无癌生存144例。早期食管癌11例,5年治愈率为27.3%。根据刘婧等在62例老年胃低级别瘤变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6月治疗有效率为93.3%。证明在老年患者胃低级别瘤变中应用APC治疗安全有效。

支气管镜下APC治疗在气道内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适用于气道内炎症性病变、气道内出血、气道内良/恶性肿瘤(脂肪瘤、鳞癌)、气道内增生性病变(肉芽组织,纤维性狭窄)等,同时可与其他介入手段,如冷冻、激光、球囊扩张等联合应用,综合治疗气道内病变。国外Zaric56例因肺癌引起的中央气道阻塞患者中使用APC治疗,94.6%的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证明APC是治疗恶性中央气道阻塞安全可行的胸外介入技术。国内翟乃亮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其主要的禁忌症主包括以下几点1、管外型病变;2、气管-食管肿瘤贯通性浸润;3、严重呼吸衰竭

APC在气道疾病中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3%,主要为气胸、纵隔气肿、出血等


案例介绍

患者,女,因咳嗽可谈,痰中带血,外院气管镜下检查发现气管中下段肿物,活检提示鳞状细胞原位癌。入院行支气管镜检查如下:

2.png

考虑到该患者在气管中段以及隆突上均有黏膜隆起肿物,不适宜采取胸腔镜下节段切除术,经过讨论研究决定,采用支气管镜下APC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同意。于2021327号在我院开展支气管镜下APC治疗。术中术后出血极少,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100%

术后支气管镜复查显示:

3.png

目前该患者预后良好,呼吸顺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已康复出院。综上所述,经支气管镜电圈套联合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治疗气道疾病的临床效果良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适合的患者中可以选择应用。



pdf_link
段亮
段亮 主任医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