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罗坤 三甲
罗坤 主治医师
郑大五附院 急诊科

聊聊“恐狂症”

8994人已读

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往往是因为对狂犬病的认知产生错误,而表现为无法自控的恐惧感,常伴随明显的强迫、焦虑、抑郁等症状,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等,并采取主动反复就诊的方式缓解心中不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常常会怀疑自己被狗咬伤、反复检查身体是否有破损地方感染狂犬病毒、经常向不同的医生询问同一问题、关注查阅各种狂犬病相关资料、反复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多次要求接种狂犬病疫苗。



病因分析


①自身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学因素, 患者常有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患者特定的人格特质与其生活经历高度相关,个人不幸生活事件的打击更易导致和诱发认知上的偏差。有些患者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特征,或者曾经有轻微的强迫症状,过分追求秩序与完美,谨小慎微,刻板固执,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②社会因素:目前网络上或实际生活中有关狂犬病的不科学言论泛滥,患者对狂犬病存在认识误区。不实的狂犬病消息误导患者,使其对狂犬病产生怀疑和恐惧。另外一方面个别医务人员自身对狂犬病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不能给患者正确的理念和引导。暴露后处置操作不规范,缺乏耐心解释工作,夸大了伤情的严重性,也无形中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治疗


每一位恐狂症患者引起的恐狂症结都不相同,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①心理干预:性格较健康的患者,部分可自发缓解。而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则需要正规的精神、心理治疗。 研究表明贝克认知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恐狂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科学认识狂犬病 。也可以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安慰疗法、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②药物治疗:对于既往有严重心理和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或者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临床常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焦虑剂、抗抑郁剂等。

③社会帮助:恐狂症有时候会受到社会的歧视、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等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病情。有些患者在生活顺利、心情愉悦的时候可有所缓解,在患者身体疲劳、衰弱、遭遇应激或压力过大时会加重。能够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治疗非常重要。患者自身可以坚持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改变不合理认知、培养乐观积极心态、增强自身压力管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议


①全社会应倡导人们依法、文明饲养宠物是消除恐狂症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


②加大对狂犬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专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和媒体应该共同努力、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 ,让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狂犬病,是消除恐狂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提高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医护人员的专业处置和心理咨询能力,医护人员在预防处理过程中应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教会患者正确的,科学的面对狂犬病。

④正确认识“十日观察法”

该方法是判断犬或猫是否有传染性的一种简单、有效、实用的方法。 但是在狂犬病流行的地区,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 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继续接种后续的疫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罗坤
罗坤 主治医师
郑大五附院 急诊科